yutao1028 发表于 2005-11-22 11:43

AC-3的工作原理

AC-3的工作原理<br>
AC-3是一种数字编码方式。现在最常见的另一种使用数字编码的节目源是CD唱片。CD唱片的数字音频编码方式为16bitPCM方式,采样频率为44.1kHz。由于这种编码方式所产生的数据量太大,存储和传输都既不方便也不经济,有时甚至是行不通的。例如:对于电视广播来说,数据传输速率越高,每套节目所需的频宽就越大,在频带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过宽的频带是不能允许的;又如:对于有形载体(激光碟、磁带等),每种载体的记录密度都是有限的(受当时技术发展程度的制约),增大数据量就意味着缩短节目长度。一张CD唱片的容量约为680MB,可以容纳约1小时的双声道PCM数字音频节目,节目容量将降为20分钟左右,如果用来装载未经任何压缩的数字视频信号,节目容量将降至数十秒,这当然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新的编码方式,它应该使用较少的数据量,而又不会导致音质的主观听感有明显的下降。这种编码方式被称为“感知型编码(Perceptual Coding)”,它以心理声学原理为基础,只记录那些能被人的听觉所感知的声音信号,从而达到减少数据量而又降低音质的目的。<br>杜比AC-3就是种感知型编码方式,它利用了这样一条心理声学原理:较强的声音信号可以掩蔽临近频段中较弱的信号。换言之,如果在某一频段中出现了一个较强的信号,那么该频段中所有低于某一门槛值的信号都将被强信号掩蔽掉,成为人耳不可闻的信号。滤除这缜弱信号将不会对音质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能减少编码后的数据量,所以可以把它们作为噪声信号来对待。 AC-3把整个音频频带分割成若干个较窄的频段,各频段的宽度并不完全一样,因为人类的听觉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灵敏度。由于有用信号被划分成狭窄的频段,编码噪声的滤降问题就比较容易,因为对于每个频段来说,该频段以外的所有信号可以全部被滤除掉而不会损伤有用的信号。剩余噪声信号的频率与有用信号的频率非常接近,下百掩蔽效应发挥最大作用的区域。从这种意义上说,象AC-3这样的感知型编码系统可以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减噪系统。<br>这些被分割成狭窄频段的多路数字音频信号最终还需被合成一路完整的全频带信号,但每一个频段所占有的数据量并不是平均分配的,编码器内部有一个“听觉掩蔽摸块”,可以模拟人的听觉掩蔽效应,它能根据信号的动态特性来决定:在某一时刻数据量应如何分配给各频段才是最合适的。频谱密集、音量大的声音元素应该获得较多的数据占有量,那些由于掩蔽效应而听不到的声音则少占用或不占用数据量。掩蔽模块和数据量分配技术是获得高效率的关键技术,它能够使有限的数据量携带更多的有效声音信号,也就是意味着更好的音质。 从技术角度来说,AC-3的动态范围至少可以达到20bit的水平,频响范围为20Hz-20kHz±0.3dB(在3Hz及20.3kHz处为-3dB),低音效果通道的频响范围为20~120 Hz±0.3dB(在3Hz及121 Hz处为-3dB)。采样频率可为32kHz、44kHz 或48kHz,比特率是可变的,最低为32kbit/s (单声道方式),最高为640kbit/s,典型值为384 kbit/s(5.1声道家用数字环绕声系统)和192 kbit/s(双声道立体声系统)。由此可以看出:它能适应多种不同的需求。 <br>

忐忑幽灵 发表于 2014-6-3 18:14

我是个凑数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C-3的工作原理

超薄音响 稀客领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