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yao_vip 发表于 2008-7-6 00:30

录音技术的发源圣地

贝尔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回头找蜡当材料,并在上面加石墨粉,但还是有杂音。Keller想到在真空中将蜡盘镀上金,之后再把蜡除去,就剩下金属母盘,可以直接压片了。至于现在所用的合成树脂,原来想拿来作电话,但贝尔实验室看上它平滑、杂音少的优点,于是你就看见爸爸所收藏的LP唱片了。

当易利信、Nokia与摩托罗拉鼎足而立,成为GSM数字式行动电话的三大巨头时,我们看到传统电信业正面临转型的巨大压力,他们必须迈入高科技领域,才能继续在廿一世纪占有市场。将来的行动电话不仅能通话,目前已经有电子记事簿功能的手机出现,它可以随时随地收发世界各地的E-Mail,并与个人计算机联机,传送约会行程、通讯簿等资料。再过几年,可互相传输影像的手机也将问世,一百多年前贝尔(A. G. Bell)发明电话时,可能做梦也没想到这天会如此快来到。

擅长发明的贝尔

不过我相信贝尔曾经做过梦,他是近代仅次于爱迪生的发明大王,而且后来的贝尔实验室对现代录音技术有很大的贡献,只是在爱迪生的留声机光彩下,我们都忽略了这号人物。贝尔原来是苏格兰人,他父亲发明一种教导盲人的「可见式语音系统」,因此他从小就对语音与声学产生兴趣。1870年全家移居美洲,贝尔靠着自修居然也在波士顿开了一个发声生理学课程,教导先天耳聋的孩童学习说话。这群学生中有一位女孩是大富翁Hubbard律师的女儿,贝尔与她相恋进而结婚,并在她的鼓励与老丈人的资助下,1876年取得美国电话专利权。这个新的专利权在同年六月参加费城的百年博览会,原先并不吸引人,最后却获得裁判肯定,勇夺发明金牌奖。不过美国同时有两个人也在进行电话研究,后来电话的专利权缠讼数十年,成为另一桩历史趣闻。

人们对讯息传送的渴望异常急迫,1876年底贝尔发明的电话已经可以传送两百多公里远了,但他觉得还不够。1880年贝尔再度获得Photophone专利,以硒晶与镜片来传递光束,这是第一个以光来传送声音的发明,也影响了后来光电电池与晶体管的发展。除了在电话上贡献卓著外,贝尔还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成功的改良了爱迪生的第一部留声机与金属箔滚筒,并发展出聋人可用的设备。1881年Garfield总统遇刺身亡,激发贝尔研究出两种装置,用以找出人体内的金属物,其中之一在X光发明前,一直被广泛的使用。1882年正式入籍美国后,贝尔选择新泽西州的Murry Hill建立个人王国,往后卅五年中,他在实验室中发展出潜艇、快艇、海水淡化设备、复杂的电器设备与载人飞行的风筝。贝尔还设计了三叶螺旋桨,预示了后来直升机的出现。除了机械动力外,贝尔也以火箭或酒精蒸汽的方式产生喷射动力,比喷射机整整早了半世纪,后来有名的航空发明家Curtiss就曾在贝尔的实验室待过。

你可能不知道。举世闻名的「国家地理学会」在1888年成立时,贝尔是发起人之一呢(除了平面的国家地理杂志外,7月1日起台湾也成为国家地理杂志卫星频道的亚洲首播地区)!他曾在自己的房子装置了空气冷却系统;培养出每次都可生出双包或三包胎的羊……总之,贝尔是不折不扣的发明大王。可惜贝尔很多发明都没有商业化,所以许多人都不清楚他的丰功伟业,但身为爱乐者,在Murry Hill贝尔实验室所发生的一些事件,你却不能不知道。

电气录音的开端

虽然经历了1929年的经济大恐慌,三○年代的贝尔仍是很成功的大企业,所以他们有能力网罗一流人才。例如Harvey Fletcher(Fletcher-Munson响度补偿曲线的提出者之一,对早期音响的低音表现影响很大)、Joseph P. Maxfield与Henry Harrison(两人共同发展电气录音)、Arthur C. Keller(他发明了MC唱头,以及第一套立体声音响系统)、Ira Rafuse(与Arthur C. Keller一起发展出单轨45/45的立体声唱片)、Rice与Kellogg这些人,如果没有他们,立体声唱片的问世说不定要晚个十几年。

早在二○年代之前,贝尔就曾尝试把爱迪生留声机的锡箔圆筒改成蜡质,主要目的是想改善电话的声音品质,不过他们发现,无论是频率响应、动态范围、失真特性,都是贝林?#123;的圆盘留声机较优,因此贝尔实验室开始投注资金与人力在圆盘录音上。1919年,贝尔开始实验电气录音,不过第一名的宝座却被两位英国人Lionel Guest与H.O. Merriman捷足先登了。他们在1920年的10月11日,以电气方式录下伦敦西敏寺无名战士的葬礼仪式,后来英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还发行过唱片。不过在1925年以前,商业录音仍旧以机械式为主,乐团或歌唱者对准大号筒演出,号筒把声音聚集起来推动一个云母做的振膜,振膜再驱动刻片针在厚厚的蜡质圆盘上刻出沟纹。由于声波的力量不足,因此大部分和声都无法收录进去(古董录音听起来比较单薄的原因),也缺乏动态范围。

贝尔实验室中研究电气录音以Joseph Maxfield和Henry Harrison为主,Maxfield设计了真空管扩大机,将电气讯号放大到足以驱动刻片针的程度。而Harrison弄了一套复杂的刻片刀,可以轻易处理50Hz-6500Hz的频率。他们另一位同事E.C. Wente则发展出第一支电容式麦克风,它有足够的灵敏度与频宽可将各种声音转换成电气讯号。这三者加起来,就成了实用可行的电气录音设备,Harrison并以「西方电气」的名义得到电气录音专利权。1925年初,第一个商业电气录音由钢琴家Art Gillham为哥伦比亚唱片演出,不过第一张发行的商业电气录音却由Victor拔得头筹,唱片标题长得很;u宾夕凡尼亚大学的面具与假发俱乐部」。

电气录音的应用

电气录音刚开始最大的用途是在电影配乐方面。默片时期必须以现场的钢琴弹奏或小型乐队伴奏,表现影片的气氛与剧情发展,于是不同戏院、不同时间的效果都不同。1923年左右西方电气已经开始实验声音与影片同步的技术,「奇异电气」的De Forest也发现用照相的方式可以把声音录在菲林上,但结果都不太满意。1926年八月,一群人终于在纽约的华?#123;戏院以西方电气的圆盘录音开始演有声电影,不过历史上记载第一部成功的有声影片却是第二年的《爵士歌手》。这个时候爱迪生推出收录40分钟音乐的长时间唱片,企图力挽狂澜,但圆盘阵营已经居于不败之地,他们有16吋331/3rpm的大唱片可供影片配乐用,普通12吋45rpm的唱片每面也能播放20分钟以上,并且有极好的效果,因此爱迪生的留声机公司遭遇1929年经济大恐慌,立刻应声倒地,关门大吉。

贝尔实验室的Arthur Keller甚至在纽约很大的Roxy剧院,一楼后排的位置上安置了两只电容式麦克风,然后以两条经过等化的电话线传回Murry Hill(看过电影《警察帝国》的人就知道,纽约市与新泽西州只隔了一座桥而已)。这座剧院由Erno Rapee领导的八十人交响乐团,经常会演出一些通俗曲目,像是拉威尔的《波丽露》、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西班牙随想曲》等。每当Roxy剧院有演出时,Arthur Keller只要打开开关,就会有音乐传来,而且还是立体声的!

Arthur Keller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享受现场转播,而是他对圆盘录音提出的多项发明。其中之一是45/45刻片方式(把音槽做成与垂直呈45度的两个斜面,可以使立体声的干扰降到最小),这个方式目前还在采用,英国人Alan Blumlein在1933年申请到专利,究竟谁抢先一步,到现在仍是无头公案,幸好Keller没有卷入令人气馁的诉讼中,所以他还有精力发明别的。

史托科夫斯基的贡献

为了使刻录唱片有最佳效果,Keller又发明了第一只动圈式唱头,以钻石和?#123;宝石为唱针,频率响应从40Hz-12000Hz,针压只有2克。早期的78rpm唱片以虫胶加干柏油粉为材料,钢制唱针落在唱片上的重量约有五盎斯(一盎斯=28.3克),频率响应只有150Hz-3000Hz,Keller的发明结结实实往前迈进一大步。由于动圈式唱头的输出很低,Keller经过一个高放大倍数的真空管扩大机,连结到他的高传真扬声器。终于,他使「音响魔术师」;?妙a史托科夫斯基也满意的点头了。

史托科夫斯基与贝尔实验室的合作在唱片史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其实库塞维斯基还执掌费城管弦乐团时,贝尔实验室就与他们接洽过,希望能协助实验。老派的库塞维斯基扭捏作态,当指挥棒交到史托科夫斯基时,他一口就答应了。1931年秋天,贝尔在费城音乐学院的地下室建了一间录音房,Keller与Ira Rafuse两人负责录音,主要是乐团排演时的演出。史托科夫斯基本来也没信心,他告诉工程人员:如果你们想保密,我会配合的。Keller后来回忆,他要求史托科夫斯基来一段「声音大的」,老精灵毫不犹豫就选了白辽士的《罗马狂欢节序曲》,十几分钟后,史托科夫斯基汗流浃背,精疲力尽的问说:够大声了吧?就这样Keller总共为费城管弦乐团做了128次录音,所有的蜡盘都被送回贝尔实验室做镀金处理。

因为没想到做商业发行,这些支离破碎的录音就被放在仓库中五十多年,1979年贝尔实验室准备将宝贝的历史记录(其中有世界最早的立体声录音)捐给林肯中心,他们才又重见天日。工程师首先以特制唱头播放128张的金盘,把讯号转录在磁带上,再剪辑成为比较完整的作品,最后分成两张LP以限量方式做纪念发行。当中的曲目包括有韦伯的《邀舞》、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之画》等,令人惊讶的是华格?#123;《尼布龙根指环》中的一些选粹,因为史托科夫斯基留下的录音除了华格?#123;的一些序曲外,鲜少有歌剧作品。

台湾有没有人珍藏这两张唱片呢?据我所知有一些,而我居然是在广播上听到的!前总统严家淦先生是资深的古典音乐爱好者,他曾出借唱片给中广的一个节目,于是我听到六十多年前史托科夫斯基魔棒发出的声音,真的相当动人。这些录音立体声分离度不错,偶尔有中空的情况,频宽与动态都达到可接受的程度,甚至我觉得比一些福特万格勒的老录音更具有生命力呢!

今天的贝尔实验室已经不再从事音响相关研究了,不过当我们轻松享受CD音响时,回想前人所曾下过的工夫,实在该致上最高的敬意。我们也不禁要期待,下一个贝尔实验室在哪里?我们需要Arthur Keller如此眼光前瞻的人,带领来渡过数字时代的茫网迷思;我们也需要史托科夫斯基这么有勇气的音乐家,带给我们更多的音乐上的探索与反思。

施瓦辛格格 发表于 2014-5-1 14:10

学习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录音技术的发源圣地

超薄音响 稀客领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