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世界上最早的录音
美国:发现1860年录音纸 早爱迪生录音十七年 托马斯·爱迪生1877年录制的声音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最早录音。然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利用高科技手段,修复了一段1860年的法国民歌录音,从而刷新了这一纪录。 美国录音收藏协会定于28日在斯坦福大学举行的年度会议上,公开播放这段人类最早录音。 大卫·乔凡诺尼在法国科学院研究声波振动记录 http://www.52yinyuehe.com/syssite/home/shop/1/pictures/newsimg/1206922956.jpg声波记振仪最早的手绘草图http://www.52yinyuehe.com/syssite/home/shop/1/pictures/newsimg/1206923029.jpg法国民歌
这段最早录音是由一名年轻女子演唱的18世纪法国民歌《致月光》,持续时间仅为10秒。这段录音的音频轨迹记录在一张被煤烟熏黑的纸上。 录音发现者戴维·焦万诺尼是美国研究声音历史的专家。他今年3月初发现这段录音后,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帮忙修复录音。 美联社27日援引焦万诺尼的话报道,这段声音由巴黎人爱德华-莱昂·斯科特·德马丁维尔1860年录制。焦万诺尼说:“这段录音记录在煤烟纸上,实在令人称奇。” 此前人们普遍认为,爱迪生1877年录制的由他本人朗诵的诗歌《玛丽有只小羊羔》,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录音。爱迪生的录音记录在裹有锡纸的圆柱形仪器上。 古怪仪器 焦万诺尼和同事帕特里克·菲斯特从2007年开始寻找最早录音。去年12月,他们在巴黎专利局找到德马丁维尔制作的两张刻有音频轨迹的纸,大约制于1857年至1859年间。 焦万诺尼把音频轨迹图案扫描后带回美国。但研究人员分析发现,这些音频轨迹的刻录技术很不成熟。“这些是纸上的胡乱刻划,根本不是录音,”焦万诺尼说。 焦万诺尼没有放弃努力。他得知法国科学院保存了大量德马丁维尔的录音记录后,请求法国科学院把扫描图案发送给他。今年3月初,焦万诺尼终于发现了这段珍贵的民歌录音。 焦万诺尼通过研究发现,德马丁维尔当时使用的录音仪器与留声机有所差别。这种形状古怪的仪器有一个桶状喇叭,与一根形状类似猪鬃毛的唱针相连。这根唱针可以在被煤烟熏黑的纸上留下音频轨迹。 播放录音 焦万诺尼认为这段录音虽然很“原始”,但记录的音频轨迹十分清晰。他说:“当我打开法国科学院发来的扫描图案时,差点儿从椅子上摔下来。这些音频轨迹录制清晰,保存完好。” 这段最早人类录音定于28日在斯坦福大学公开播放。人们也可以登录网站www.firstsounds.org,聆听这段法国女子的美妙歌声。 然而焦万诺尼认为,德马丁维尔从未考虑播放自己录制的声音,只是把音频轨迹当作声音的象征。当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成功播放声音后,德马丁维尔甚至谴责爱迪生滥用声音记录技术。因此他肯定无法想像,100多年后的今天,全世界的人都可能听到他录制的声音。(
焦万诺尼推测,录音纸上记录的很可能是录制者斯科特女儿的声音。
会上,科学家还演示了将近150年前,人们录制声音的过程。
关于最早录音的历史资料
美国人托马斯·阿尔巴·爱迪生在1877年设计的留声机,是世界上最早的录音装置。
同年12月6日,爱迪生的助手、机械工人约翰·克卢西制造出了第一台样机,并用这台样机录制了爱迪生唱的歌《玛莉的山羊》。
1878年4月24日,爱迪生留声机公司在纽约百老汇大街成立,并开始销售业务。他们将这种留机和用锡箔成的很多圆筒唱片配合起来,出租给街头艺人。
最早的家用留声机,是1978年生产的爱迪逊·帕拉牌留声机,每台售价10美元。
铁丝!早在一九三几年中国就有人用铁丝录过二胡的声音并在一九九九年CCTV中放过
Symposium:最早的歌剧幸存录音 1895-1902
Symposium:最早的歌剧幸存录音 1895-1902 这张是极度珍贵的文献级录音,这是1895年到1902年间(小小的疑问就是里面找不到明确表明1895年的录音-_-)的一些已经很难寻觅的录音,收录的歌唱家都是一般程度上不熟悉的,有的甚至已经查不到生平资料,例如VRONI EIDNER和A. delCAMPO。而FERRUCCIO GIANNINI(1868-1948)则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个留下录音的歌剧歌手。
1895年到1902年是什么概念?看看下面这个时间表:
1873 Enrico Caruso出生于Naples。
1877 Edison发明留声机。
1882 Wagner最后一部歌剧Parsifal。
1884 Caruso在霍乱中幸免。
1887 Emile Berliner开始构思制造新的留声机系统。
1888 Berliner演示他的留声机。
1890 第一部真正的verismo歌剧诞生:Mascagni的“乡村骑士”(Cavalleria Rusticana)。
1891 or 1892 第一个圆盘唱片发行。
1892 第二部获得成功的伟大verismo歌剧,Leoncavallo的“丑角”(I Pagliacci)。
1893 Verdi最后一部歌剧Falstaff。
1895 Berliner留声机公司在费城设立,已知的最早的歌剧录音诞生。
1898 Gaisberg设立的伦敦Maiden Lane的31号地下室录音室开始运作,即日后的EMI(不过EMI纪元从1897开始算)。
1900 腊取代锌成为录音介质,稍后可以“无限复制”录音的电解技术出现,使得录音进入世界范围的流通成为可能。
1901 Verdi去世;大西洋广播实验。
1902 4月11日,Caruso开始录音。
1903 Edvard Grieg、Joseph Joachim、Sir Charles Santley、Francesco Tamagno和Victor Maurel进行录音。11月23日,Caruso大都会首演。
1904 Melba、Saint-Saens和de Sarasate进行录音。
1905 Jean de Reszke拒绝发行录音。Gustav Mahler留下钢卷录音。
1910 Sir Edward Elgar和Mr. Thomas Beecham初录音。
1921 Caruso在Naples去世。
1925 电声录音时代来临,新纪元开始。
1929年 最早使用磁带的录音机,是“布拉特纳冯”型录音机。1929年,在英国埃尔兹利的布拉特纳色彩和音响摄影棚,为了使音响和摄影能够同步,使用了这种磁带录音机。这是在德国音响技师克尔特·休蒂雷的专利基础上,由制作人路易斯·布拉特纳设计的,也是最早采用电子放大器的录音机。1931年,英国广播公司购买了布拉特纳的第一台磁带录音机。
EDITH KATE CLEGG,出生于伦敦,最早到伦敦Maiden Lane的31号地下室录音室录音的艺术家之一。
可以看到,当我们还是闭关的满清时期,世界已经在实验原始的高科技产品,我们的确落后太多了。早期的圆盘录音是在锌盘上涂上类似肥皂这样的介质,声音的共鸣通过机械振动把肥皂刻掉露出锌,显然这样的肥皂“唱片”重放简直是开玩笑,基本上放一次就over了。接着的化学技术解决了复制问题,录音录好后放到酸里面溶解,没有肥皂覆盖的锌被腐蚀掉,接着电解,把腐蚀出来的录音纹路填充好,然后把锌去掉,这样也就得到了金属的“音轨”。这个金属的“音轨”也就是图章一样的东西,通过蒸汽和冷却处理,印出一张张可以播放的唱片了。这个唱片印制,跟我们现在CD压片类似,我们100多年后用的还是那一套嘛。
这些演唱的歌手我想就不必要介绍了,对一般爱好者是无用的,虽然是在100多年前,不过我们有理由确信录音技术走在了播放技术前面,因此在现在的科技技术还原下,虽然音质去不到HIFI的程度,但是清晰地欣赏到他们的演唱风格是毫无问题的。如果你能自然地把噪音和嗡嗡声忽略掉的话,欣赏这些早期录音绝对是大开眼界的。当时只是直接的声学录音技术,一般要求声音要比较大才可以录得好(但又不能太大,否则跳针),但是可以听到他们并没大喊大叫,仍然唱得自然、自由。例如,对于不知名的VRONI EIDNER,她的演唱是类似Patti的纤细声音:
VRONI EIDNER “夜莺” 1897年6月24日,纽约;
再比如希腊男高音GIOVANNI APOSTULO(1866-1904),游吟诗人般无拘无束的演唱,非常地酷:
GIOVANNI APOSTULO Marco-Botsaris 1902年;
最早的声音载体--唱片内容提要: 和其它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音乐艺术的发展绝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实现的,社会的发展、人类文化的整体
关键词: 唱片 载体 声音 最早 音乐 录音 乐队 一个 音响 开始
和其它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音乐艺术的发展绝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实现的,社会的发展、人类文化的整体进步等都无一例外地对音乐的发展产生过影响。本文试图以美国为例,谈谈音响技术的发展对音乐形式的进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一、录音技术的发明
伟大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于十九世纪末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录音机。他原本是想把这种圆筒式录音机作为听写机来推广,结果这个计划遭到了所有那些靠记录老板讲话吃饭的秘书们的一致反对,不幸夭折了。但录音机却在音乐市场找到了用武之地。人们只要买一个录音圆筒,就可以从家里的录音机上欣赏到各类音乐。
几乎与此同时,机械钢琴(Pianola)被发明。这是一种用打孔纸带操纵的钢琴,你只要买一卷纸带,就可以在家里的机械钢琴上“高保真”地欣赏到名家的钢琴独奏。这个新玩艺儿极大地推动了“拉格泰姆”音乐(Ragtime,一种经常使用切分音的钢琴音乐)在美国的普及。“拉格泰姆”音乐可以说是第一个欧洲没有的,纯美国风格的音乐形式,是公认的爵士乐的前身之一。
这两样发明从根本上改变了欣赏音乐的方式。以前,人们要么自己弹琴,要么买票去听专家弹,总之不那么容易。有了录音技术和机械钢琴,音乐才算第一次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里。这两样发明还造就了现代模式的音乐工业,吸引了众多的人材专心从事音乐生产,为音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现代音乐工业的诞生还打破了传统民歌的生存基础。按照公认的定义,民歌是指经过人们世代口头相传而流传到今天的民间音乐。民歌爱好者之所以喜爱民歌,一是因为民歌背后悠久的历史文化,二是因为民歌经过了几百几千年的竞争淘汰,存留下来的一定是久经考验的优秀作品。不过有的人因此就小看了流行音乐,实在大可不必。其实这两者完全是个萝卜青菜的问题。流行音乐虽没有民歌那么富有历史感,可流行音乐的现代感又是民歌所没有的。有人说民歌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可他们忘记了,过去是没有录音机的,音乐的传播速度很慢,传播面也很窄,所谓考验也就是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小范围里。而现在的流行音乐,一出世就面临众多听众的检验,能经得住这样考验的流行音乐不一定就比民歌差。换句话说,录音技术为我们带来了流行音乐,它代替了过去的民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民歌。
二、七十八转唱片
爱迪生圆筒十分粗笨,使用极为不便。一个名叫埃米尔·玻里纳(EmileBerliner)的德国移民于1888年发明了唱片。后经包括爱迪生在内的许多人的改进,成了二十世纪初期录音音乐的主要载体。因为技术的限制,那时的唱片转速很快,每秒78转。因为转速快,这种唱片每面最多只能录不到三分钟。这一时间上的限制决定了当时的流行歌曲一定是短小精悍的。其实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的传统民间音乐鲜有这么短的,传统文化里的音乐形式原本是风格多样,长短不一的。但随着78转唱片的问世而诞生的所谓“流行歌曲”却从此把人们听音乐的习惯标准化了,其短小精悍的特点一直延续至今天,束缚了听众的欣赏口味,钝化了人们的音乐想象力。流行歌曲之所以被烙上了诸如“速食面”、“快餐文化”等诸多贬义烙印,当初78转唱片的长度限制是罪魁祸首之一。
78转唱片以人工上弦作为动力,无需电力,这在缺少电力的美国南方农村显出了优势。尤其是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广播开始在美国城市流行,唱片销售受其影响而大幅下滑。唱片商不得不把眼光转移到农村,开发适合农民口味的音乐种类,正是由于这些商人们的努力,美国民歌才得以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复兴,大批真正的民歌手被唱片公司发掘出来,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后来美国流行音乐的格局。
三、麦克风的改进
早期录音是不靠麦克风的。乐手对着几个大喇叭口演奏,声音直接进入录音设备,带动刻录针在唱片上刻下沟纹。这样录音麻烦自不用说,录出来的声音质量极差,根本没法还原结构复杂的人声。因此早期唱片录的大都是器乐演奏,听众也就是听个响动。1925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电动麦克风,它依靠的是电容对极板厚度变化的灵敏反应。而构成电容的材料也经历了从金属、碳再到空气等改进,频率响应越来越好。正因为如此,人声才有可能逐渐代替器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流行歌曲的演唱者才有可能代替演奏家,成为大众明星。
麦克风和相应的扩音设备的不断完善从根本上改变了歌手的演唱方式。在此之前,不管是欧洲的歌剧,还是中国的戏曲,甚至包括源自农村的民歌,其演唱者都必须扯着嗓子拼命唱,才能盖过乐器的声音。随着麦克风的出现,音乐界才第一次出现了平·克劳斯贝和福兰克·辛纳屈这类用真嗓子演唱的“温柔”歌手。没有扩音设备,管弦乐的宏大音量早就把他们的肉嗓子淹没了。
四、广播业的兴起
自二十年代开始,广播逐渐在美国普及。这一新兴的传播方式在诞生初期曾极大地影响了唱片销售。原因很简单,古今中外人类的共性其实是一样的,免费的东西总是最能吸引消费者。就象现在唱片商起诉互联网一样,当初美国的唱片出版组织ASCAP也曾多次起诉过广播业,并迫使美国政府通过了新的法律,强迫广播业主付费给唱片商。广播业主们起初也想尽办法赖帐,但最后被逼无奈,干脆自己成立了一个新的名为BMI的组织,与ASCAP抗衡。由于ASCAP签下了大多数主流歌手,BMI就只能去发掘那些地下的,另类的音乐家。在当时,这无疑是指黑人音乐家。BMI的兴起直接导致了黑人音乐在美国的兴盛。没有黑人的影响,当今的美国流行音乐简直就无从谈起。
早期的广播用的是“调幅”(AM)传播方式。这种方式技术上简单,而且传播距离远,但却具有噪音大,保真度低的致命弱点。早在1923年,一个叫埃德温·阿姆斯特朗(EdwinArmstrong)的工程师就开始研究另一种传播方式:“调频”(FM)。在广播界巨头RCA的帮助下,他终于在1936年向公众展示了FM广播系统。可是,当时RCA却已经改变了经营策略,转向了更有前途的电视业。为了与FM争频道资源,RCA游说联邦通讯委员会(FCC),试图把FM挤出“高频”(VHF)频段。虽然当年FCC还是把VHF的第一频道给了FM,可二次大战结束后,FCC终于裁定把FM永远排除在VHF之外,只能使用“超高频”(UHF)。这一裁定使得FM的传输距离大大缩短,噪音也变大了。赞助商因此纷纷退出,转向利润更大的电视业。阿姆斯特朗在绝望中跳楼自杀。
由于以上原因,AM电台又独霸美国广播业三十年。而音质较之出色得多的FM电台却成了非主流电台,只能在穷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得以流传。
当时RCA转向电视的决定从商业角度来说并不算坏。电视业(以及好莱坞)从一开始就远远走在了广播和唱片业的前面,并因此吸引了大部分财力雄厚的大垄断资本家的注意。这一现象不仅阻碍了FM电台的发展,而且还使得AM电台也受到了相对较少的关注。在这种大气候之下,许多地方性的小AM电台得以迅速发展,并占领了相当大的市场。这些独立电台,以及它们雇佣的一批很有眼光的独立DJ,为黑人节奏布鲁斯,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早期摇滚乐在美国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电吉它的发明
木吉它(或者叫做原声吉它)的历史据说可以追述至公元前1200年。这种乐器简单易学,演奏者可以很方便地同时演唱,这两条优点使得吉它(或类似的乐器)成为许多地方民歌手的主要伴奏乐器。但木吉它的声音较小,在早期爵士乐当中不得不充当给吹奏乐器打节拍的角色(钢琴的地位与之类似)。1924年,第一个可接放大器的吉它问世。可是人们当时还无法接受这种原始电吉它所发出的声音,所以很不普及。直到三十年代,电吉它才开始被爵士吉它手们所青睐,他们开始尝试在演奏中加进吉它独奏(solo),并从此彻底改变了吉它的形象。早期的电吉它大都是由吉布森(Gibson)吉它公司生产的。
为了改进早期中空电吉它在声音上的一些缺点,吉它手兼发明家莱斯·保罗(LesPaul)发明了实心(SolidBody)电吉它。他与吉布森吉它公司合作生产的“吉布森·莱斯·保罗实心电吉它”以及另一位吉它先驱里奥·芬德(LeoFender)设计生产的“FenderStratocaster”型实心电吉它成了吉它手们的最爱,并很快就扩展到布鲁斯领域。可以说没有电吉它,就不会有节奏布鲁斯,那样的话,摇滚乐也就不会存在了。
六、唱片的进化
七十八转唱片所用的主要原料是虫胶(Shellac),大部分来自印度。二战期间,虫胶的来源被切断了,唱片公司被迫要求买主必须上交一定数量的旧唱片才能换一张新的,这一政策使得大量早期78转唱片被销毁,许多珍贵的录音也因此永远丢失了。
随着虫胶的越来越稀少,各大唱片公司不得不纷纷放弃黑人等少数民族音乐市场,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主流音乐市场上。这种倾斜政策一直延续到二战后。面对随之产生的真空,一大批小型唱片公司纷纷出来填补空白。它们对音乐的选择和对音乐家的限制远比大唱片公司要来得宽松,因此,一批别具一格的黑人音乐才得以被录成唱片,节奏布鲁斯因此才能此脱颖而出,并逐渐红遍全国。
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唱片于1948年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问世了,其发明人是该公司的首席工程师皮特·格德马克(PeterGoldmark)。他本人是个古典音乐爱好者。他对用78转唱片播放古典音乐时必须不断换唱片这一点感到十分不满,并发誓要改造唱片,延长播放长度。要达到这一点,减慢唱片的转速并增加沟纹数是当然的选择。可这样做势必增加失真度,增大噪音,并缩小频率响应范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格德马克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多年的研究,从唱针唱臂,再到唱盘材料等许多地方对唱片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他们采用钻石做唱针,乙烯基塑料(Vinyl)为唱片材料,把唱片转速降到每秒331/3转,并增加沟纹密度,使得一张12英寸(约30厘米)唱片每面可放二十多分钟的音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密纹唱片,又叫“长时唱片”(LongPlay,LP)。LP唱片的音响规格很高,因此带动了从麦克风到放大器再到扬声器等音响设备的一系列革新,再加上1957年诞生的立体声唱片技术,现代高保真音响(Hi-Fi)工业才算正式启航了。这一新的音响标准在许多方面对音乐风格的进化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其中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许多音响发烧友变成了只听音响不听音乐的怪物。顺便插一句:在中国,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的“复兴”与这两者比较适合“发烧”很有关系。
让我们再回到五十年代,面对哥伦比亚新推出的LP唱片,其主要竞争对手RCA立刻作出了回应。其实早在三十年代RCA就曾推出过331/3转唱片,可因为音响质量差而没有被老百姓接受。RCA的领导阶层仍然坚持认为单曲唱片还将延续很长的时间,因此他们推出了一种新的规格:45转唱片。这种唱片每面还是只能放不到五分钟,但声音质量却比78转唱片好多了,甚至比LP还好一些。当时RCA的一个副总裁曾武断地对该公司古典部门的负责人说:“换一次面其实只需要七秒钟,消费者不应该在乎这么短的时间。”那位哭笑不得的负责人回答:“这就好比你正和你哥们儿的老婆偷情,卧室的门却总关不严。其实也不是总开着,就是每隔五分钟开一次,每次七秒钟……”。不用说,哥伦比亚的LP唱片很快就在古典音乐领域把RCA彻底打败了。
但是45转唱片也有自己的优势。它直径小,唱片薄,又不容易碎,运输成本低,十分适合讲究时效的单曲市场。另外,45转唱片播放技术相对容易,RCA大批量地制造出一种便携式的,自带喇叭的唱盘,在青少年当中推销,结果很受欢迎,成了他们开派对时的最佳选择。青少年们干脆把这种唱盘叫做“Hi-Fi”。这类“Hi-Fi”的流行极大地促进了五十年代单曲市场的繁荣,而LP则只在那些听严肃音乐的,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学以上程度的听众中流行,并最终为流行音乐的艺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七、录音磁带的发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造成了78转唱片市场的萎缩,却阴差阳错地从另一个方面对流行音乐市场提供了帮助。原来,德国的工程师们为了更好地广播希特勒的讲话,经过多年的研究,在磁带录音技术上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二战后,美国把这一技术原样拿了过来,并很快就运用在流行音乐领域。磁带录音方便可靠,价钱便宜,质量又好,使得投资不多的小型录音公司得以生存下去,为五十年代独唱片立公司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前面提到过,这些小型公司的兴起直接促成了摇滚乐的诞生。
六十年代中期,RCA发明了可以在汽车上使用的八轨磁带(8-Track),这一发明立刻吸引了众多以前不怎么买唱片的消费者的注意,美国的音乐销售也从这一时期开始直线上升。七十年代初,一批自称是“低者”(Downer,相对于传统的“Higher”)的吸毒群体发现在高速行驶中的汽车里听震耳欲聋的重摇滚对达到“状态”很有帮助。这种说法很快在听众中流传开来,并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七十年代初期重摇滚的流行。一批重摇滚乐队因此受益匪浅,如“深紫”(DeepPurple)、“黑色安息日”(BlackSabbath)和“AC/DC”等,他们的磁带销售往往会占到总销售额的70%以上。
再后来,杜比技术的发明让可录音的卡式磁带走进了消费者的家中。这一新技术使得盗版磁带开始在地下泛滥。唱片商不得不象当年对抗广播业一样,又开始借助法律手段进行抵制。不过,磁带的录音质量比不上LP,再加上因为各种原因,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流行音乐市场格外繁荣,因此盗版的影响不算太坏,倒是一些歌迷在地下市场交换私自录制的歌手实况演唱录音,算是弥补了录音室唱片的不足。这些非法录音不但为乐队造就了一批批铁杆歌迷,而且为后来音乐史学家们研究这段历史帮助很大。
八、录音技术的革新
唱片工业自诞生初期开始的前五十年里,可以说一直是扮演着“现场录音记录者”的角色。绝大多数唱片都不对音乐家的现场表演做任何改动,听众也是抱着听现场的心情听唱片。 电吉它的出现是一个异数。电吉它发出的声音和原声吉它相去甚远,听众当初很不适应这类电子声,不把它当音乐来看待。后来因为电吉它的许多优点,有越来越多的乐手开始在舞台上演奏电吉它,老百姓也就渐渐熟悉并接受了这种怪声音。但这种接受还是没有离开舞台表演的范畴。
前面提到过的那个电子工程师兼吉它手莱斯·保罗把录音技术提高了一大块。他于三十年代末期开始尝试多轨录音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音乐家把分别录好的伴奏或者人声部分混在一起,让人听起来就象是有许多个音乐家在同时演奏一样。保罗一开始这样做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在唱片中增加一把吉它而已,在音乐概念上并没有太多的创新。直到五十年代末期,一个名叫费尔·斯拜特(PhilSpector)的制作人开始大规模地在流行音乐唱片中使用多轨录音技术。与保罗不同的是,他在录音中加进了大量的乐器,营造出一种象墙一样的巨大声场。因此后人把他制作的这类音乐叫做“音墙”(WallofSound),这种前所未有的新鲜声音镇住了当时许多听众,为由他制作的唱片成为排行榜上的常胜将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斯拜特的这种“声音墙”技术说白了不过是大量常规乐器叠加而产生的宏大效果而已,交响乐中早就有了,并不新鲜。真正对唱片制作进行了革命性改革的是披头士乐队的那张著名的《帕配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Sgt.Pepper'sLonelyHeartClubBand)唱片。当时乐队成员刚刚去了趟美国西海岸,目睹了一批迷幻乐队在旧金山的兴起。受他们影响,或者说是受到了迷幻剂的启发,乐队回到了伦敦的阿比路录音棚(AbbeyRoadStudio),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花费了十万美元的经费(也只有披头士才花得起),制作出了这么一张被音乐界普遍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专辑。
披头士乐队的著名制作人乔治·马丁(GeorgeMartin)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录音技术(其实也不过是台四轨机,但马丁利用多重混音的办法,实际上相当于使用了九轨),使用了各式各样的古怪乐器,并大量采用延迟、失真、回声和用现代眼光看近乎手工的剪接技术,营造了一个现实世界里没有的声音仙境。整张专辑没有任何单曲,而是用音效把每首歌连在了一起,唱片中的许多歌曲讽刺了现代人平庸而又毫无意义的生活方式。象这样不刻意突出单曲,而是通过整张唱片表达某种概念的所谓“概念专辑”(ConceptAlbum)自《帕配军士》之后迅速在欧美流行开来。如果没有LP,没有现代录音技术,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披头士们本来是想在这张唱片里表现一个虚拟乐队的现场演出的情景,可结果却是结束了传统唱片只能成为现场演出替代品的历史,使唱片本身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从此,音乐的定义被大大扩展了,她不再只是旋律、和声和节奏的简单组合,许多诸如电子声音、变形音效、环境噪音和其它各种用机器制造出来的声响都可以通过艺术家巧妙的组合而被赋予某种深刻的含义。一句话,现代录音技术(尤其是后来电子合成器的广泛运用)解放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九、FM卷土重来
前面提到,由于多种原因,六十年代以前,极端商业化的AM电台在美国占据了大部分江山,FM电台则被迫成为只为少数民族服务的超小型电台。可是,随着披头士对流行音乐的彻底改造,越来越多的美国乐队开始偏离传统的流行单曲风格,向艺术摇滚的方向发展。可这类乐队在美国却十分缺乏对外宣传的有效渠道。
这类乐队最集中的地方要数旧金山,那里发达的LSD文化和当地特有的崇尚自由的精神孕育出一大批迷幻乐队。1967年4月的一天,当地一个名叫汤姆·唐纳休(TomTonahue)的AM电台DJ正在为该电台没法容纳他喜欢的先锋摇滚乐而苦恼,他的一个朋友向他提起了FM电台,旧金山居住着很多华裔和拉丁裔居民,他们都听FM电台。唐纳休受到启发,开始四处打听行情。最后,他了解到当地一个名为KMPX的FM电台正因一个中文DJ的离去而犯愁,于是便自告奋勇地要求填补空缺。就这样,美国第一个先锋摇滚FM电台正式成立了。
KMPX给了唐纳休绝对的自由,他也正好尽情发挥,在他的节目里随意地播放先锋摇滚、民歌、布鲁斯、爵士乐、古典音乐和电子音乐等所有他喜欢的音乐种类。与流行歌曲相比,这些“另类”音乐都对音响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具备立体声的FM电台正好能满足这种要求。很快,唐纳休的先锋实验开始在旧金山流行开来,并引起了许多地方电台的注意。不久,一大批先锋FM电台在美国各地冒了出来,赞助商也开始注意起FM电台了。这一风潮极大地促进了先锋摇滚乐在美国的流行,从旧金山的许多迷幻摇滚乐队到来自英国的一批先锋摇滚乐队都从中得到了好处。这一风潮还促使后来许多摇滚乐队开始广泛借鉴其他音乐形式,摇滚乐的融合期到来了。
十、演出音响的进步
磁带唱片的流行和广播电视的普及很容易让我们忘掉了音乐的演出功能。其实,音乐现场表演方式的进化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音乐风格的演变。这种进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出音响的进步。举个例子:如果没有电子扩音设备,摇滚乐还能存在吗?
早期扩音设备都是电子管的,笨重不说,功率也不够大,所以那时的摇滚乐演出都只能在室内进行,到了室外就蔫了。熟悉鲍勃·迪伦的读者可能都知道,他在1965年那次著名的新港民歌节上首次插电演出遭到了台下大多数听众的抗议,可你们也许不知道,那次演出所用的糟糕音响,而不是迪伦的摇滚乐,才应该负主要责任。那本来是个民歌演唱会,台上的麦克风没几个,音响功率也不够大,调音师更是不懂怎样调摇滚乐。迪伦突然带了一个摇滚乐队上了台,那个调音师立刻就慌了。他把乐器的声音弄得很大,而因为台上没有监听音箱,迪伦也无法知道效果怎样。结果台下听众根本听不清迪伦在唱什么,很多人起哄其实是在抗议这一点!迪伦是栽在了音响上面。
和迪伦的遭遇相反,另一只伟大的乐队当初则是得益于他们的音响。“感恩而死”(GreatfulDead)乐队刚成立那会儿在旧金山的一批迷幻乐队当中并不十分突出。但他们有一个靠贩卖毒品发了财的朋友。此人十分精通音响设备,花了一大笔钱为乐队购置了一套当时最好的舞台音响,而迷幻摇滚乐非常需要好音响来增加效果。我这里当然不是说他们的发迹靠的是音响,但这套音响确实帮了他们的大忙,他们这种以大段的即兴演奏为特点的现场表演之所以能成为最受欢迎的演出,音响起了很大作用。
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晶体管和印刷电路板的普及,演出用音响可以做得越来越轻便,功率却越做越大了。大功率演出音响的出现使得所谓“体育场摇滚”(ArenaRock)乐队的出现和流行成为可能,也为现在众多讲究音效的摇滚乐队常年不断的巡演创造了条件。
现代的摇滚乐演出甚至不光要有好的音响,还要有好的视觉效果。如果你有幸去现场“听”过平克·弗洛伊德(PinkFloyd)乐队的演出,你一定会发现你更多的时候是在“看”他们演出。他们在现场演出中用现代科技所营造的迷幻世界是欧美乐队中最为独特的一道风景。 不光是演出音响可以左右音乐的演变,个人听音乐的方式也和某些音乐风格的流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个人人都躲在自己的蚊帐里听耳机的社会,摇滚乐是很难流行开来的。同样地,在一个人人有车,汽车音响又很容易搞得很夸张的社会,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讲究低音和鼓点的“说唱”音乐(Rap)为什么会那么流行了。
十一、音乐的数字化
CD的出现除了为唱片商提供了一个赚钱的好机会外,一个很大的“成果”就是宣告了概念专辑的死刑。因为选曲的方便,听众完全可以不必被迫听完一整面音乐了。这一点在因特网流行起来以后更是越来越明显。如果将来听众都习惯于在网上听歌的话,概念专辑将不复存在。
当MP3在因特网上流行起来以后,许多人都曾预言流行音乐的销售将会直线下降。但至少截止到去年,美国流行乐坛仍然形势一片大好。我认为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在新兴MP3网站Napster出现以前,网上免费MP3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但去年刚出现的Napster从根本上改变了MP3的面貌,它的影响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了。第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一个国家的流行音乐消费理论上就应该是越来越好的。也许没有因特网,这个市场本来是应该更好的。
如果说因特网在近期内不会对整体音乐市场产生致命冲击的话,它对音乐种类的分布则已经产生了某种影响。具体地说,就是那些主要针对青年和成年男性的音乐种类受到了冲击,因为这批人是因特网的最忠实的用户。比如当今美国,从电台的播出率到演出市场走向,你根本看不出另类摇滚风潮有明显的衰退,本人认识的那些二三十岁的男性朋友们仍然在听这类摇滚乐,可他们都已经开始学着从Napster上下载,再烧到CD上。于是,唱片销售排行榜上你很难再找到这些摇滚乐队的影子了,取代他们的尽是些针对中学生以下的少男少女们的偶像歌星唱片。 另类摇滚从此就一蹶不振了吗?倒也未必,关键是看他们怎么去适应。比如,他们可以利用因特网所产生的巨大知名度和听众群,把主要精力和商机集中在演出市场上。今年夏天美国的演出市场就充满了这类乐队。这种趋势今后将会越来越明显。 介是神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