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yao_vip 发表于 2009-4-24 13:35

电影录音技术演变史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开创了是电影的新纪元,然而你可知道,早期的有声电影是用放映机和留声机同时工作来发声的。  从无声到有声,从模拟到数字
  1926年8月6日,世界第一部有声短片《唐璜》使用 “维他风”Vitaphone唱片重放影片音乐。1927年华纳推出《爵士歌王》,不仅有音乐,还加入了一部分对白,被看作是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
  30年代起,磁性录音机和磁带技术逐步成熟。开始在影片的拷贝上制作光学声带,以单拷贝方式发行电影。这段历史延续了将近40年。在这40年中,一直采用这种方法制作,而电影声音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这是电影声音发展的一个较平稳的阶段。
  1977年,两部采用杜比立体声(Dolby Stereo)技术录制的电影——《星球大战》和《第三类接触》上映,标志着电影立体声时代的开始。
  上世纪90年代,吴宇森《断箭》以前所未有的精细和丰富的音响剪辑风格,标志着电影声音数字非线性剪辑时代的来临。
  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数字压缩音频技术的日益成熟, AC-3声学编码技术问世,把6个声道的数字音频信号记录在齿孔之间终于成为现实。1991年2月,基于Dolby Digital (Dolby SR-D )技术的5.1声道 (L、C、R、Sw、Ls、Rs )制式数字立体声影片《蝙蝠侠》上映。1993年5月,采用DTS (Digital Theater System )5.1声道 (L、C、R、Sw、Ls、Rs )制式数字立体声的影片《侏罗纪公园》上映。1993年7月采用SDDS(Sony Digital Dynamics System )7.1声道 (L、Lc、C、Rc、R、Sw、Ls、Rs )制式的影片《最后的动作英雄》公映 .
  1999年6月18日,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的《幻影的威胁》(Star War- The Phantom Menace)开始世界数字电影(Digital Cinema)的首次商业放映。
  2002年5月16日,《克隆人的进攻》(Star War-Attack of Clones)在全球上映,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影诞生,电影全面进入数字时代。
  电影录音是这样完成的
  影片的生产是一个标准化过程,要按一个特定的工艺流程去制作,最后要完成一个标准化的物质产品。这个过程实际是一个工业生产的过程,要由环环相扣的工艺流程保证它的运行。在影片拍摄之初就要根据将来的放映条件分别按照单声道、模拟杜比立体声、数字立体声和特殊拷贝形式制定相应的工艺路线。
  现在一部影片的声音制作是由一个庞大的团队合作而不是一个人完成的。电影录音的工序有明确的划分,即先期录音、同期录音、后期录音阶段。先期录音和同期录音只是不同方式的素材获取过程,后期制作则是任何一个影片都必经的一个工序,这三个阶段并不互相排斥,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好莱坞的影片声音制作体系中,无需讨论影片是同期录音还是后期录音的问题,而是关心声带的这段素材是什么样的声音,例如wild track(自由声带)、sync. track(同步声带)、mute track(静音声带)、guide track(参考声带)、music track(音乐声带)等。
  先期录音一般是针对音乐歌舞片或故事片中的歌舞场面而设计的环节,即在影片拍摄之前预先录制有关场景或镜头的音乐段落,在拍摄现场进行放声,再由演员与声音同步表演并同步拍摄下来。这样的声带属于同步声带(sync.track)。
  同期录音一般泛指影片拍摄阶段的录音工作即现场录音(Location Recording),在这个阶段既要完成影片拍摄时的对白录制,也要进行外景实地环境声音素材(atmosphere)的采集。录制的同步声带既可能是同步声带(sync.track),即所谓的同期录音,也可能是参考声带(guide track)。例如,大雨中的同步声带虽然无法用在完成的影片中,但可以近距离录取参考声,记下演员的情绪以及现场的气氛,包括其他的声音元素,在后期阶段重新配音时可以作为参考。wild track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不需同步的声音,比如画外音、旁白等。另一部分是环境声(atmosphere)。
  进入后期制作阶段首先要分别进行对白剪辑、效果剪辑和音乐剪辑。对白剪辑主要完成同期录音声带中的对白部分的剪辑,如果对白质量不符合影片要求就需要用ADR(Automatic Dialog Replace)自动对白替换技术,做一个在影片中正式使用的声带。这和一般的配音的过程有很大不同,配音是译制片的做法,没有原始的参考声,而对白替换要求替换后的对白完全忠实于原始素材,演员的语音、动作、情绪都要尽量模拟现场录音的参考声带。
  效果剪辑利用同期录音声带中的动效部分和音响资料库中的效果素材进行影片效果的剪辑设计,如果遇到现有素材不敷需求的情况,需要专门采录或通过拟音(Foley)来补足。
  音乐剪辑则是在音乐录音完成之后根据影片创作意图结合其它两部分声带进行剪辑。 当各部分声带剪辑完成之后要分别进行预混,根据立体声影片的声音空间设计进行初步的混录,分别形成多声道的对白预混声带、效果预混声带和音乐预混声带。
  最后,在具有影院声学效果的混录棚里,分别将对白、动效和音乐同步起来进行最终的混录和立体声编码,成为完整的影片声轨。
  知识角
  好莱坞电影声音制作人员包括:音响总监或音响设计(Sound Supervisor/Designer)、同期录音师(Location Recorder)、话筒员(Boom man)、对白录音师(ADR)、拟音录音师(Foley)、音响剪辑师(Sound Editor)、混录师(Sound Mix Down)等。在中国,这些工作往往是由一位录音师总体负责的。

维他风有声电影系统

  1977年星球大战

同期录音的各种器材与超指向话筒

同期录音器材

用于同期录音的数字硬盘录音机

在外景地采录双声道和多声道立体声音响素材

 ADR录音棚及数字音频工作站

用于终混的大混录棚

liuxiaochen 发表于 2009-4-24 18:02

谢谢了。不知道哪里有系统的关于电影录音的书籍,类似您提供的东东。再次感谢您辛勤的劳动!

天籁之音ccd 发表于 2009-4-25 02:13

谢谢分享、、、、、:victory:

go2012 发表于 2011-8-27 13:38

很好很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电影录音技术演变史

超薄音响 稀客领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