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x 发表于 2005-6-1 17:08

如何选择与把握音响场面 (三)

<br><br>
<br><br><br>
如何选择与把握音响场面 (三) <br><br><br>
<br>
<br>
  在延时的使用方面,的确,“大气”的场面在一定程度上靠的是辅助话筒的烘托。可是,这种烘托搞不好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些辅助话筒对声源的拾音与主话筒之间存在着电平与时间差,将这些差别放大你就会觉得整体音响受相位失真干扰频响变差。下面的两种方法可使你完全摆脱这一困扰:<br>
<br>
  一是将所有的辅助话筒通道(简称辅通道)串行地加入主、辅话筒之间声波传输的时间差。注意,这个延时一定要百分之百的串行而非并行地加入,然后才能送到缩混母线中(纯粹的串行效果处理,数字调音台或者音频工作站均能轻松实现)。<br>
<br>
  二是前面提到的经典做法:辅通道的电平差务必低于主通道6dB以上。实际上有经验的录音师都知道,单凭这6dB差别,辅助话筒少时还是灵验的,当辅助话筒在七八个以上时就又容易搅成一锅粥了。所以切记,使用辅助话筒时关键是勿忘纯粹的串行延时。<br>
<br>
  至于在辅通道上混响的使用,千万忌讳用大的混响量来模仿纯粹的延时才具有的那种空间上的距离感,因为大混响的办法“太老土”了:用混响模拟距离层次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弄巧成拙。一般说来,辅通道所使用的混响时间应与主通道相同,混响量宜少不宜多,否则会使这个点过于“肥大”。当然,对于低音弦乐而言,有时为了追求其拨弦时在空间上的那种“荡”的感觉,其通道的混响量稍大一点也无可厚非。<br>
<br>
  二.只有几件伴奏乐器的京剧清唱<br>
<br>
  戏剧清唱的音响场面与大型管弦乐队相比,或多或少受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的影响,声像在空间上的扩张感不是那么强烈,有一种显现小家碧玉的倾向。<br>
<br>
  首先它在声像的空间布局上不能满满当当占满音箱之间的宽度;其次乐队的声像前沿与听者的距离也应比交响乐队的远。这是因为,尽管京剧的乐队包括&quot;武场&quot;的打击乐演奏时很火,但由于人们传统的欣赏习惯是它们的声音来自于舞台边幕旁的较小区域,其声源比较“抱团”并且到观众的空间距离也较长,所以当将它们相互拆散开建立较宽、较近听音距离的音响场面时,你就会觉得乐队的音色都不对劲了。<br>
<br>
  不仅是乐队不能过近,就是清唱者的声像也受传统的戏剧表演厅堂这一特定空间的影响,也不能距聆听者过近,且这个声像在空间的弹性也不能太过活跃,也就是说所采用的混响的时间和量都不宜过大。<br>
<br>
  所以,戏剧清唱类节目的音响场面是:不宽但却较深的声像空间,乐队与听者的距离相对较远,每一声源(包括演唱者)的声像在空间既不应太大也不应太活跃。<br><br><br><br>

LAX 发表于 2014-5-18 11:16

小白一个 顶一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选择与把握音响场面 (三)

超薄音响 稀客领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