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张楚首登上海大舞台,举办了他出道25年来第一场个人演唱会。他曾是中国原创音乐的“符号”,如今的市场号召力却大打折扣:场内8000个席位只开了一半,场外盛传“300元进场随便坐”,和20年前香港红磡体育馆歌迷爆棚相比,颇显几分凄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楚以玩转多种西洋音乐风格并把西北民歌巧妙融入其中而成为歌迷心中的“音乐诗人”,与窦唯、何勇并称“魔岩三杰”。几年前张楚重回舞台,和那些“听着他的歌长大”的年轻乐队成员一起演出,他的“最新”专辑却只有16年前的《造飞机的工厂》。而这16年间,年轻人哼的流行歌,从张楚的《赵小姐》,变成了宋冬野的《董小姐》,后者1987年生人,比张楚小整整19岁。 张楚说,上海大舞台的演唱会,只是他和老歌迷一起“去幻想、去脱离一会儿现实”的安慰剂。有评论说,如果时间是检验作品的最好维度,那么衡量音乐人的唯一标准便是持续不断的优秀创作。失掉了这一条,就无法吸引新的受众。那么,曾经的“音乐诗人”也只能成为“70后”、“80后”偶尔消费一把的青春怀旧符号。 对于以创作见长的张楚们而言,如今不是最好的时代,却也不算最坏。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不仅使制作成本大大降低,一把吉他就能走天下;也让受众有了选择和比较的权利,进一步催化了市场的细分。于是,创作歌手重新为市场所接受,“音乐诗人”也无须只活在自己“被遗弃”的想象里,一面渴望被市场接受,一面又不肯放下身段。而更尴尬的,是创作上的疲软。今年3月,他的新歌《到达》反响平平。听众评价他“用凌乱的配器把充满灵气和诗意的歌词包裹,削弱了他最大的优势”。这也并非他一个人的尴尬,同时代的黑豹乐队沉寂9年后于今年再发唱片,花重金邀请格莱美制作人加盟,也难掩市场反应的惨淡。只留下一个为宣传努力“上头条”的汪峰,在舆论的失焦中不知是喜是忧。 “你还新鲜,他们熟了。”那些年陪着张楚一起高呼“姐姐,带我回家”的年轻人,也已成家立业,音乐不再是强说愁的少年生活的全部;“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也不过是被氛围感染下的一句徒劳挣扎。可惜,台上的那个张楚,也不会因老歌新唱而维持“新鲜”,大段的忘词,让这场“旧时代”的美好追忆留下遗憾,也无怪乎乐迷发出“张楚已废”的唏嘘。(黄启哲) |
|手机版|Archiver|XYCAD中国音响设计网 ( 京ICP备14030947号 )
GMT+8, 2025-2-5 15:49 , Processed in 0.06749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