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只有注册或登录才能下载更有用的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如今一谈到武士道,中国人就没好感。因为人们立即想到“武运长久“,那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烧杀抢”的丑恶行径。当时的军人,是受其所谓“武士道”的影响迷惑,而“尽忠报国“,结果为侵略者送死卖命。 而我和日本人谈到武士道,大多立即告诉我一看新渡部稻的书就知道,武士道完全受到孔子的影响,甚至连教条都是按孔子的教诲排列的:义、勇、仁、礼、诚、荣誉、忠。
日本孔子庙的负责人川本先生强调说:没有孔子的伟大思想,便没有今天日本武士道的形成,其精髓来自于中国的儒家文化。这本来是大和民族文化的骄傲,结果被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利用,成为发动战争、迷惑人心的武器,这真是造孽啊。所以,我们今天要为武士道正名,要为孔子挽回名誉,告诉人们武士道不是侵略工具,而是日本人学习《论语》为生存而制定的人生教义。并且武士道跟日本文化一样来自中华文化的影响和传播。
左手大和魂,右手武士道,正是日本人的真实精神写照。有人说,这就是大和民族的“日本精神“所在。
“日本精神就是对天皇是神的信仰”,国民应该相信日本国家和民族的优越性,“至诚奉公,尽忠报国”。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军国主义者要求民众“灭私奉公”,完全消灭自我,我自我融入到国家意识和爱国意识中去,为了国家不顾自己的牺牲,在战死前无意识之中也要高喊“皇国万岁”。
口口声声称其行为是“武士道|,而把这种“日本主义”的作用无限地夸大,当时的法西斯统治者宣称虽然军事上飞机的发达使岛国几乎失去了防御能力,但是对于日本民族来说,飞机只不过是一种武器,没有什么可怕的。
日本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的原动力,它贯穿国史之中的君民国三者一致的意志、抱负、理想和理念,和国体互为表里。日本军国主义正是利用这一点,夸大武士道,来达到统治大东亚的罪恶野心。
明治维新期间,出现过神道和佛教分离、国粹保存等反宗教运动,排斥佛教,但是国民的佛教没有受到它的影响。因为日本佛教已经日本化,和日本的国体国风一致,融入了文学艺术之中,存在于国民的潜意识中。
在日本历史上看来,日本武士道从字义上是指武士应该在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遵守的教义,一句话概括,就是“武士的训条”,即与武士阶层身份相称的义务与责任。
武士道是一种武士被要求或被指导必须遵循的道德律令。他并不是一部成文法典,只是一些口传的或者通过一些著名的武士和学者之笔流传下来的格言。通常,它只是一部无言无文的法典,是一部铭刻于心碑的律令。
武士道不是某个人聪明头脑的发明,也不是一个名士显赫人生的结晶,而是经过数十年、数百年的武士生涯的有机发展自然历练出来的产品。武士道在道德史上的地位,就像英国宪法在政治史上的地位一样。
事实上,17世纪初,日本曾颁布过武家法令,但只有十三条简短的条文,多是关于婚姻、城堡、结盟等方面的规定,极少有武士的训导规则。因此,我们无法指出准确的时间或地点说:“这里就是武士道的源泉。”不过,由于武士道是在封建时代产生的,所以在时间方面,可以认为它的起源与封建制是一样的。然而,封建制度本身又是多线交织而成的,所以武士道同样也具有这种复杂性。
说道武士道的道德教条,日本的联合国当年的副秘书长新渡户稲造先生把“武士道”向全世界解释说:孔子的教诲便是武士道最丰富的渊源。孔子的思想让民族能本能地认识到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以及朋友间的五种伦常关系,孔子的论述并没有具体地给“武士道”下了定义,而只是让大和民族确认下来其影响之大而已。
在孔子的政治道德理论方面:平和、仁慈并富有处世智慧的特点,特别适合作为统治阶级的武士。孔子贵族文化的保守言论及其适应了武士政治家们的要求。
继孔子之后的孟子,也对武士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孟子通常用相当平民化的说法来论述这些观点,这使得他的学说极具说服力,比较容易被富有同情心的人接受。然而孟子的学说曾经长期受到批判,因为有人认为他的学说中对现存的社会秩序具有反叛性质。尽管如此,这位圣贤的言论并没有被磨灭,反而被永远地铭记在了武士们的心中。
孔子与孟子的书籍,是日本青少年的主要教科书,也是成年人进行讨论问题时所依据的最高权威。不过,仅是精通这两位圣人的书籍,还是无法赢得人们的崇高敬意。
单从理智上理解孔子的人,新渡部稻造先生说得好,只是利用孔子的人,会讥笑他“读了论语而不解论语”。
武士道对知识本身持轻视的态度。他认为探求知识本身不应该作为目的,而是应该作为一种获得智慧的手段。知识必须与生活中的亲身实践相一致,苏格拉底的这条教诲,在中国哲学家王阳明那里得到了最好的解释。王阳明谆谆教诲:“知行合一。”
武士道本来就是封建时代规定的武士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其中包括忠诚、信义、廉耻、节俭、寡欲等内容,到江户时代理论化和系统化。它的核心内容一是对幕府和自己藩主的忠,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二是强调“重名轻生”,“舍生取义”,否认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使武士最大限度地承担作战的职责。客观地说,武士道作为封建时代的伦理道德,有其产生的原因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一面。但是,明治维新后,武士阶级不复存在,武士道本应消亡扬弃,统治阶级却进一步宣扬武士道的糟粕,把它改造为对天皇的愚忠和为天皇卖命。
武士道作为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国民性特征之一,当作日本人优秀论的重要根据。他们声称,日本国民是把日本精神作为自己灵魂的国民,而大和魂和武士道就是把一切奉献给天皇的日本国民的灵魂。日本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日本人具有这种精神力量和动力。
不过来给日本精神做个总结语:日本精神归纳为十大内容和六大特征。
六个特征是,1、现实性,注重行为的实现;2、本质性,日本神道的神是现实中的本质根源;3、内在性,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中都存在着至高无上的价值,即神;4、综合性,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把它吸收消化日本化;5、调和性,古往今来生活的理想都是和为贵,皇室的“御精神”是实现形同一体的国家;6、理想性,努力取得无限的发展。
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法西斯把武士道推广到各个领域,强制所有民众遵从武士道精神。在生产领域,他们为了动员全国的力量强化战争经济,把从事生产的人称为“产业战士”,鼓吹“产业武士道”,要求民众做“产业战士”,发挥一切为了国家的武士道精神,把赤子之诚奉献给天皇,以此来榨取民众的血汗,让民众心甘情愿地变成战争经济的生产机器。
在商业领域,法西斯要求商人也尊奉武士道,捏造说古代商业道德包含着日本民族的个性,非常单纯,都是为了国家和天皇克己奉公,只是由于进入近代以后,无批判地吸取了欧美文化,才带来严重的灾害,使得商人无道,追求功利和享乐。因此商人应该彻底抛弃自己是一个商人的观念,觉悟到自己是担任大日本供给战线上的大部队中的一名士兵。
在教育领域,法西斯鼓吹教育的根本是培养皇国精神,因此作为教师之魂的师魂应该和武士道之魂相通,用武士道之魂培养自我献身精神和责任感,企图通过教育把全体国民都培养成盲目效忠天皇、盲从法西斯的愚民。
军队更是灌输武士道的重点。命令士兵以为天皇尽忠为本的《天皇手谕》是法西斯军队中必须遵守的最高原则,使士兵变成了强悍好战、极端残忍、惟命是从的杀人机器,只要说是“为了天皇”,自己的生命和被侵略民族的生命都一钱不值。士兵们后来承认,当时满脑袋装的全是:“皇军的任务就是要杀掉一切不服从天皇或不承认天皇的家伙!”
日本民族是大陆居民和南方居民憧憬日本列岛移居到这里而形成的混血民族,日本的国土也属于在赤道和两极中间的温带,因此居住在日本的民族容易把生死调和在一起,当然是最优秀的。
日本精神,有一种把日本人的气质习性全都当作好的东西的倾向,很多人从过去的历史中,如古典文献、中世纪的思想、德川时代的风俗中寻求日本精神。其实,过去的道德是在特殊环境下形成的,也只有在特殊环境下才有意义,并不适合现代生活。现代的日本文化由古代流传下来的分子和发源于欧美的世界化的分子两部分组成,二者不可分割。把日本精神当作现代生活的对立物是毫无根据的。
当年,日本民族失去了理智,相信日本是神国,自己的名族最优秀,日本应该统治世界,日本人有神的保佑不可战胜,即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也没有正确地认识其他民族,酿成了前所未有的民族悲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