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kai8402 发表于 2009-7-24 15:35

10# DAVIS.DU


可以给你图片,但是你会说,那些不是拉声像音箱,哪些是Main system,拉声像音箱的解释是,给部分前方观众补声,根据声音先入为主来创造出拉声像的效果,不知道你的Main system的下方音箱是做什麽的,你可以说它没有拉声像的功能,你敢说它不起补声的作用吗?我也可以说,你的那个图下方的音箱叫拉声像音箱,只是你自己觉得我们叫的不专业,其实有些东西本质都是一样的,不喜欢在大家都明白的问题上强词夺理。你可以继续把它叫Main system,我也继续叫它拉声像。随便有点疑惑,你在音频发的那个图片里没有台唇补声,不知道这是你的风格,还是其他什麽。你的这个图,中间会很空的,还有效果扬声器和天花你也没有配置。

liukai8402 发表于 2009-7-24 15:48

随便麻烦你给出国内的   舞台口两侧各一组形成所谓的‘品’字形供声”这样一种模式。这种扬声器布局必然会导致声像上移,形成“压顶”的声音效果。为了避免此效果,不得不增加“拉声像扬声器”)案例吗?我实在不太明白你的品字是什麽意思?请给图来说明一下!

xycad 发表于 2009-7-24 16:07

拉声像不是中国的产物。
剧场的布局设计也有很多种的,不仅仅是楼主所说的这种常规模式。当然,我不认为这样有什么不好。当剧院剧院礼堂高到一定程度,拉升像是必须的。而且,为了弥补中空和前排,还有大量台唇补声。
看看国家大剧院的歌剧院的设计就不完全是按照上面我们所谓常规的设计来进行的布局的。
还有用大量LCR三组线阵的方式进行覆盖的,这时就没有拉声像。
还有音箱群组组建的单声道方式,也没有拉声像。

xycad 发表于 2009-7-24 16:29

12# liukai8402

这就是所谓“品”字型

liukai8402 发表于 2009-7-24 16:36

我明白了,我以为是音箱之间,上面一个,下面两个呢

DAVIS.DU 发表于 2009-7-24 16:42

互联网已经很发达,国际交往也已经很频繁。

我作为技术人员不会人云亦云,国内扩声剧院模式化现象十分普遍。



历史建筑是记录时代的重要参照物。然而,文化类建筑(剧场)不尽然,历史搜积累的文化底蕴,通过文化内涵的形式表现出来,给与我们更多的是它自身的特点和通过它所积累出来的文化表现,而不仅仅是记录时代的本身,而且记录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悉尼歌剧院、美国大都会歌剧院。

模式化的剧院正在屠杀中国的文化。

DAVIS.DU 发表于 2009-7-24 16:56

戏剧院、歌剧院、音乐厅,以至于京剧院、话剧院、豫剧院不分是否有挑台剧院规模都是都是声桥一大排扬声器(LCR)+台口拉声像。更有甚者在胡乱加些台唇补声,后场补声,环绕补声,挑台下面补声。
然后摇身一变,变成搬运工,开始码放扬声器,难道设计人员只是画图员+搬运工吗?
这样的技术人员,不考虑剧院用途、表演形式、建声特点等,难道不可悲吗?

isfahan 发表于 2009-7-24 16:56

本身就没多少文化,怎么能叫屠杀呢。还是多关心一下90后吧。腾迅才是谋杀啊。

DAVIS.DU 发表于 2009-7-24 17:01

在这种设计下,楼座上面声音比一层好听。一层楼座前下方反射声很大(楼座护栏反射)。设计人员根本不考虑垂直声像,连垂直声像都没听说过。

建议以上设计人员去看看《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314页-350页

liukai8402 发表于 2009-7-24 17:28

楼上说的这本书,在这个论坛很畅销。半年前,论坛已经帮大家定了很多,而且打了8折。不要火星了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拉声像扬声器---中国特色产物

超薄音响 稀客领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