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系列音响,稀客出品,小型演出的最佳选择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1619|回复: 5

请高手指教!!!!

[复制链接]

0

主题

135

回帖

324

积分

初级会员

积分
324

专家勋章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06-6-14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涉及音响灯光机械视频方案从此不求人,秒拿预算!

亲,只有注册或登录才能下载更有用的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能具体讲一下监控避雷的知识吗,能否附图!!!!()
点点滴滴的积累,才有长进!

11

主题

8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XYCAD Team

积分
19446

专家勋章版主勋章

QQ
发表于 2006-6-16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1.雷电知识 雷电是宇宙空...

1.雷电知识<br>雷电是宇宙空间大气层中非常壮观的自然景观,但它又给人们带来灾害。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界、工程技术人员极大的关注,他们从不间断地对雷电灾害的防护加以研究,至今对大气层中雷电尚未完全被认知。雷电产生的浪涌,瞬变过电压,过电流对电子设备是最大的威胁之一,也是当前电磁兼容研究的重要课题。<br>自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防雷减灾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至今避雷针仍在使用,通过观察和实验,避雷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引雷针,对建筑物的防护是有效的,已被广泛接受,我国政府颁发强制执行技术标准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对建筑物防直击雷统一进行规范,防止直接雷击,减少雷电灾害。 <br>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当今已进入以“信息”为主的时代,微电子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上大量应用。芯片的工作电压大都在1.8V至5V之间,耐过电压,过电流能力极低,属于敏感的设备,这些设备装在建筑物内,建筑物由避雷针保护,在避雷针保护范围内的设备理应不能遭受雷击,但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常受到浪涌、瞬变过电压、过电流的伤害,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使企业遭受损失。这是因为该系统尚有两条通路常被人们忽视,没有做雷电防护,即系统使用电源是外接电力公司供电线路,系统数据传输是通过信号线与外界连接,这两条雷电过电压侵入通路,没有做防护,这两条通路主要是受静电感应雷和电磁感应雷的影响,其过电压、过电流的危害最大,其次是受电力线路操作过电压,事故障碍过电压,及信号线在外界与其他高压线路之间的偶合造成的外因所致,上述概率很大。据IBM公司Segal&Allen研究,瞬变要占整个电力干扰的88.5%,雷电造成的浪涌能量最大,灾害最重,瞬变大量存在,仍不可忽视。所以,电源线路和信号线路雷电浪涌和瞬变的防护应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一旦给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灾害,将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经济损失,特别是金融行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还将给社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br>2.雷电的危害<br>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物理基础的电子信息系统正日益成为社会的中枢神经和经济发展新的动力,但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却在时时扰乱和破坏我们重要的系统和网络,这就是以雷电为代表的各种瞬态冲击(电涌)。由于构成各种设备的电子器件耐冲击能力很低,而现有系统普遍未对电涌加以防护,造成雷电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层出层出不穷、触目惊心!<br><br>以某市一次雷雨日为例,感应雷通过电话线等线路造成市公安局110报警中心严重损坏,直接间接损失巨大;同一天,感应雷通过电源线路击毁某县供电局通信和自动化设备,造成至少100万元的直接损失,并造成通信中断、电力调度系统失灵,间接损失巨大。…….发生在眼前的一个个重大事故提醒我们,雷电和线路浪涌时刻都在威胁着电子信息系统的安全,对其威胁决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对社会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金融系统机房出现问题,那么后果是难以想象的!<br>我国雷电防护的现状和美国90%以上重要的电子系统都对雷电电涌加以专业防护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br>
关于雷电 和 浪涌电压 <br>闪电的常识 -- 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 ... <br>闪电的平均电流: 30,000A (目前记录的最大值:300,000A)<br>闪电中心的空气温度: 摄氏3000度<br>90%以上的闪电是云层对云层放电过程<br>云层对地面的闪电次数:每秒种100次 (全球范围)<br>闪电的强度可达 1000000000 伏 <br>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有 10000000 瓦(相当于一个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 <br>每年因雷击造成的直接损失超过1000000000 美元(全球不含中国的统计) <br><br>雷电是浪涌电压的一种 -- 浪涌电压分为 ... <br>首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浪涌。浪涌也叫突波,顾名思义超出正常工作电压的瞬间过电压。日本一些资料将浪涌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br><br>*注:EMI-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 电磁干扰RFI-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无线电干扰<br>我们常常说的防雷器的英文是 SPD - SURGE PROTECTION DEVICE 即 [ 浪涌保护器 ],因此防雷事实上是浪涌保护器的一种功能,由于雷击的浪涌电压和能量要远远高于其他种类浪涌电压,所以我们通常称 SPD为防雷器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参照防雷幻灯片的浪涌电压部分(法国版本的浪涌电压分类,基本上是一样的,多了一个核磁脉冲辐射)<br><br>线路上的浪涌电压很多吗,是多大? -- 根据美国GE公司统计,浪涌电压 ... <br>线路上浪涌电压的数量和大小影响 <br>电脑和家用电器的电源来自供电电网。电网绵延千里,不论是雷击还是线路浪涌发生的几率都很高。当距你几十上百公里的远方发生了雷击时,雷击浪涌通过供电电网网光速传输,经过变电站等衰减,到你的电脑时可能仍然有几百上千伏,这个高压很短只有几十到几百个微妙,或者不足以烧毁电脑,但是对于电脑内部的半导体元件却有很大的损害,正象旧音响的杂音比新的要大是因为内部元件受到损害一样,随着这些损害的加深电脑也逐渐变的越来越不稳定,或有可能造成您重要数据的丢失。通过变压器以后到用户的电源线仍然有可能遭受雷击和其它浪涌<br>左是美国GE公司测定一般家庭、饭店、公寓等低压配电线(美国是110V,中国是220V)在10000小时(约一年零两个月)内在线间发生的各种电压值浪涌的次数,我们可以看到超出原工作电压一倍以上的浪涌电压次数达到800余次,其中超过1000V的就有300余次。这样的浪涌电压完全有可能在其中一次损坏电脑或家用电器。<br><br>通讯线路和电源线路类似,也是从远距离传输过来,遭受雷击或者其它干扰(如电车运行,电焊机,冲击钻等电动工具工作等)的可能性很高,在通讯线路中会有许多高高低低的浪涌电压对设备的影响则更大,例如电话线本身工作在48V电压下,加上电话铃的电压最多到150V左右,因此浪涌电压的电压更低时就可能对通信线路造成影响。<br>为了避免浪涌电压的影响和增加带宽,现在大多数的远程传输多采用光纤,也就是说通信线路上的浪涌电压仅仅会在光纤出口到用户端的这一段产生。<br>有线电视的情况类似于通信线路。<br><br>浪涌保护 与 防雷保护 <br>浪涌保护及防雷保护的关系和区别 -- 浪涌和雷击保护<br>IEC 的防雷分区 和 分级保护 -- 总之,我们把所有的雷击和浪涌保护分... <br>IEC 的防雷分区 和 防雷分级<br>1 IEC 的防雷分区: <br>LPZ0A、LPZ0B、LPZ1、LPZ2.... <br>2 IEC 的防雷分区通俗说明:<br>LPZ0A - 天空、没有避雷针保护的大楼外部、上面没有顶棚等覆盖物的地面... 等等雷电可能会直接击中的的空间。如大楼顶部避雷针保护范围之外的空间。 <br>LPZ0B - 没有避雷针保护的非屏蔽大楼内部、有避雷针保护的大楼天台受保护部分、避雷线下的电缆等等雷电不易直接击中的LEMP没有衰减空间。如大楼顶部避雷针保护范围之内的空间和没有屏蔽的大楼内部或有屏蔽大楼内部的窗口附近。 <br>LPZ1 - 雷电不易直接击中,但LEMP因屏蔽而衰减的空间。如上述屏蔽大楼内部(不包含窗口附近)。 <br>LPZ2 - 在LPZ1区内,再次屏蔽的空间。如上述屏蔽大楼的另外设立的屏蔽网络中心。 <br>LPZ3 - 在LPZ2区内,再次屏蔽的空间。如上述屏蔽网络中心内的机器金属外壳内部,或接地的机柜内部。 <br>LPZ4 ... <br>3 假如我们把所有雷击与浪涌的电源保护的措施分为“五级”<br>第一级: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等直击雷的金属引下接地等装置 - 属于外部防雷 <br>第二级:IEC CLASS-I 进线端总电源防雷或LPZ0区进入LPZ1区界面的等电位连接 - 属于内部防雷 <br>第三级:IEC CLASS-II 分配端的电源防雷或LPZ1区进入LPZ2区界面的等电位连接 - 属于内部防雷 <br>第四级:IEC CLASS-III 设备端的电源防雷或LPZ2区进入LPZ3区界面的等电位连接 - 属于内部防雷 <br>第五级:合格的通过正常设计和安装的电子设备内部应该具备的基本浪涌吸收能力 - 基本浪涌吸收能力<br>参见 [IEC LPZ防雷区] [IEC分级防雷] [为什么要进行三级保护] <br>IEC LPZ防雷分区 <br>LPZ 0A - 易造受直接雷击,因而可能必须传导全部的雷电流。LEMP*无衰减(例如大楼外部,而且不在避雷针保护范围内的部分)。 <br>LPZ 0B - 不易造受直接雷击,但 LEMP* 无衰减(例如大楼外部,但在避雷针保护范围以内的部分)。 <br>LPZ 1 - 不易造受直接雷击,但 LEMP* 比LPZ 0B区 有衰减(例如钢筋水泥框架结构大楼内部)。 <br>LPZ 2 - 后续防雷区2,较LPZ 1区进一步减小传导电流或电磁场 (例如大楼内部的屏蔽机房)。 <br>LPZ 3... - 后续防雷区3... ,随着要求可以进一步设立防雷分区 (例如屏蔽机房内的屏蔽接地的主机柜)。 <br>*LEMP - 雷电电磁脉冲辐射-闪电电流和闪电电磁场 参见[为什么要进行三级保护]<br>IEC分级防雷 <br>级间线路距离不能太短,避免前后级防雷器线路距离太近导致的前级防雷器不动作问题<br>末级和设备间线路距离不能太长,避免前末级和设备间的线路感应新的雷击电压,导致的设备端限制电压超过安全值<br>参见[为什么要进行三级防护]<br>为什么要进行三级防护<br>第一级防雷的目的: 防止直接的传导雷进入 LPZ 1区,将上万至数十万付的浪涌电压限制到2500-3000伏 <br>第二级防雷的目的: 进一步将通过第一级防雷器的残余浪涌电压或限制到1500-2000伏,对LPZ1 - LPZ 2 实施等电位连接。 <br>第三级防雷的目的: 最终保护设备的手段,将残余浪涌电压的值降低到1000伏以内,使浪涌的能量不致损坏设备。 <br>参见 [防雷分级保护和级间保护距离] [IEC防雷分区]<br>三级防雷是因为 <br>能量需要逐级泄放 <br>传输线路会感应LEMP(雷击电磁脉冲辐射) <br>由于雷击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需要通过分级泄放的方法,将雷击能量逐步泄放到大地。<br>第一级防雷器可以对于直接雷击电流进行泄放,或者当电源传输线路遭受直接雷击时传导的<br>巨大能量进行泄放对于有可能发生直接雷击可能的地方,必须要进行CLASS-I 的防雷。<br>第二级防雷器是针对前级防雷器的残余电压以及区内感应雷击的防护设备,对于前级发<br>生较大雷击能量吸收时,会有一部分对设备或第三级防雷器而言仍然是相当巨大的能量会传<br>导过来,需要第二级防雷器进一步吸收。同时,经过了第一级防雷器的传输线路也会感应雷<br>击电磁脉冲辐射LEMP,当线路足够长时(超过15米)感应雷的能量就变的足够大,需要第二<br>级防雷器进一步对雷击能量实施泄放。<br>同样,经过了第二级防雷器的传输线路也会感应雷击电磁脉冲辐射LEMP,当线路足够长<br>时感应雷的能量就变的足够大,第三级防雷器是对LEMP和通过第二级防雷器的残余雷击能量<br>进行保护。<br>因此,第三级防雷器到设备端的线路传输距离也不应超过10米,以避免LEMP对设备造成的<br>损害。<br><br>电源系统的保护 -- 电源保护 <br><br>信号系统的保护(包括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网络通信、遥感遥测等) -- 信号保护 <br><br>根据雷击引入设备的渠道对可能遭受雷击的设备实施防雷保护 -- 从防雷方案看SPD <br>绝大多数单位的内部防雷,根据雷击可能引入的途径和感应途径不外乎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护<br>1 电源三级防雷 (IEC相关规定、三级防雷的要求及原因、分级防雷的级间距离、8/20和10/350波 ...) <br>2 网络系统防雷 (网络防雷注意事项、各种形式的网络、网络专线的防雷 ...) <br>3 通讯系统防雷 (电话线路防雷、专线系统的防雷、无线通信 ...) <br>4 信号系统防雷 (无线通信、监控监视信号、遥感遥测遥控 ...) <br>5 地电位均衡(地极防雷) (地电压反击、地电位均衡 ...) <br>
欢迎光临中国音响设计网

11

主题

8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XYCAD Team

积分
19446

专家勋章版主勋章

QQ
发表于 2006-6-16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既然雷电对线路的感应和地电位反击是造成设...

既然雷电对线路的感应和地电位反击是造成设备损坏的最重要的原因,那么就应该在线路中加装设备对瞬态过电流、过电压进行有效的抑制,这种设备被称为避雷器、称浪涌抑制器、防雷保安器等。由于雷电感应主要是通过供电线路和各种信号线破坏设备的,因此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防雷保护主要地是合理地加装电源和信号避雷器,并进行合理的等电位连接。 <br><br><br>我们可以将感应雷电、线路作这样的等效,雷电感应的能量经线路的衰减,其作用于设备的瞬态电压和电流分别为U(t)和i (t), 当其足够大时,如果不加防护将足以烧毁设备。(即使当i (t)的一次能量不足以使设备彻底烧毁时,那也将使设备加速老化,比如使CMOS层劣化,并使其抵抗下次冲击的能力更弱。很多“不明原因”的设备损坏其实就是这样造成的)。将上图中的线路中(绿线右边)加并联型避雷器做如下分析:<br>不难看出,要使避雷器能够有效保护设备,必须使雷电流参数、避雷器的参数、避雷器至设备的分布参数等等正好匹配,以便避雷器能先于设备启动。但实际的情况是,雷电流参数无法控制、避雷器至设备的分布参数很小,有时可以忽略,并且这个参数无法在实际操作中加以控制,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等效成如下: <br><br><br>由于目前的器件水平,可以承受雷击的大功率元件响应速度很慢,而设备中的半导体器件响应速度很快,因此设备可能先于避雷器启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设备将会损坏,避雷器倒可能安然无恙,成了设备保护避雷器。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以上的分析,如果您曾遇到虽然安装了避雷器但仍遭雷击破坏的例子,很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况。<br>IMP技术的解决方案:在一个避雷箱中采用特殊技术集成了多级保护,这时雷电能量不能直接作用于被保护的设备,多级能量释放和吸收装置可以逐级降低雷电能量,使作用于设备的能量达到最小。并且多级之间还可以互相备份,一旦一级被打坏,其它级照样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从而提供了更可*的保障。这也是我公司避雷器没有出过事故的原因所在。尤其是对于孤立和分散的站点,比如通信基站,银行的分理处、储蓄所等场合,多级集成-IMP技术是唯一合理的选择。<br>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重要领域(邮电、广电、金融、电力、公路等)防雷已经是热门话题,这是因为IT技术的普及导致了保护IT设备的防雷产品需求的高速增长。有需求就有供给正是市场经济的魅力所在,因此防雷产品市场兴旺发达,各种新品层出不穷,防雷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事IT行业的技术人员对强电不是很熟悉,加上过去防雷是很冷僻的学科,系统介绍防雷技术及防雷产品的资料很少,这就给用户经济合理地选择防雷产品带来了困惑。<br><br>一、防雷产品的变迁<br><br>当人们知道雷是一种电现象后,对雷电的崇拜和恐惧就逐渐消失,并开始以科学的眼光来从新观察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希望能利用或控制雷电活动以造福人类。200多年前富兰克林率先在技术上向雷电发起了挑战,他发明的避雷针可能要算是最早的防雷产品,今天这一品名几乎已被所有的人知道。其实,富兰克林在发明避雷针时是以为金属避雷针的尖端放电作用可以综合雷云中的电荷,使雷云和大地间的电场降低到无法击穿空气的水平,从而避免了雷击的发生,所以当时的避雷针一定要求是尖的。但后来的研究表明:避雷针是无法避免雷击的发生的,它之所以能防止雷击是因为高高耸立的避雷针改变了大气电场,使得一定范围的雷云总是向避雷针放电,也就是说避雷针只是比它周围的其它物体更容易接闪雷电,避雷针被雷击中而其它物体受到保护,这就是避雷针的防雷原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避雷针的接闪作用几乎只与其高度有关,而与其外形无关,就是说避雷针不一定是尖的。现在防雷技术领域统称这一类防雷装置为接闪器。<br><br>电的普遍使用促进了防雷产品的发展,当高压输电网为千家万户提供动力和照明时,雷电也大量危害高压输变电设备。高压线架设高、距离长、穿越地形复杂,容易被雷击中。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不足以保护上千公里的输电线,因此避雷线作为保护高压线的新型接闪器就应运而生。在高压线获得保护后,与高压线连接的发、配电设备仍然被过电压损坏,人们发现这是由于 “感应雷”在作怪。(感应雷是因为直击雷放电而感应到附近的金属导体中的,感应雷可通过两种不同的感应方式侵入导体,一是静电感应:当雷云中的电荷积聚时,附近的导体也会感应上相反的电荷,当雷击放电时,雷云中的电荷迅速释放,而导体中原来被雷云电场束缚住的静电也会沿导体流动寻找释放通道,就会在电路中形成电脉冲。二是电磁感应:在雷云放电时,迅速变化的雷电流在其周围产生强大的瞬变电磁场,在其附近的导体中产生很高的感生电动势。研究表明:静电感应方式引起的浪涌数倍于电磁感应引起的浪涌。)雷电在高压线上感应起电涌,并沿导线传播到与之相连的发、配电设备,当这些设备的耐压较低时就会被感应雷损坏,为抑制导线中的电涌,人们发明了线路避雷器。<br><br><br>早期的线路避雷器是开放的空气间隙。空气的击穿电压很高,约500kV/m,而当其被高电压击穿后就只有几十伏的低压了。利用空气的这一特性人们设计出了早期的线路避雷器,将一根导线的一端连在输电线上,另一根导线的一端接地,两根导线的另一端相隔一定距离构成空气间隙的两个电极,间隙距离确定了避雷器的击穿电压,击穿电压应略高于输电线的工作电压,这样当电路正常工作时,空气间隙相当于开路,不会影响线路的正常工作。当过电压侵入时,空气间隙被击穿,过电压被箝位到很低的水平,过电流也通过空气间隙泄放入地,实现了避雷器对线路的保护。开放间隙有太多的缺点,如击穿电压受环境影响大;空气放电会氧化电极;空气电弧形成后,需经过多个交流周期才能熄弧,这就可能造成避雷器故障或线路故障。以后研制出的气体放电管、管式避雷器、磁吹避雷器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这些毛病,但他们仍然是建立在气体放电的原理上。气体放电型避雷器的固有缺点:冲击击穿电压高;放电时延较长(微秒级);残压波形陡峭(dV/dt较大)。这些缺点决定了气体放电型避雷器对敏感电气设备的保护能力不强。<br><br>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防雷新材料,比如稳压管,其伏 —安特性是符合线路防雷要求的,只是其通过雷电流的能力弱,使得普通的稳压管不能直接用作避雷器。早期的半导体避雷器是以碳化硅材料做成的阀式避雷器,它具有与稳压管相似的伏 —安特性,但通过雷电流的能力很强。不过很快人们又发现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变阻器(MOV),其伏 —安特性更好,并具有响应时间快、通流容量大等许多优点。因此,目前普遍采用MOV线路避雷器。<br><br>随着通信的发展,又产生了许多用于通信线路的避雷器,由于受通信线路传输参数的约束,这一类避雷器要考虑电容和电感等影响传输参数的指标。但其防雷原理与MOV基本一致。<br><br>二、现代防雷产品介绍<br><br>现代防雷产品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四大类:<br><br>1.接闪器<br>避雷针是最早的接闪器,也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成熟的防直击雷装置。避雷带、避雷网、避雷线是避雷针的变形,其接闪原理是一致的。对避雷针的接闪原理的认识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现在的滚球法理论比较全面地解释了接闪器吸引雷电的各种现象,被国内外标准所采纳。滚球法理论认为:<br>a.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如图所示:半径为R 的球与接闪器和地面相切绕接闪器滚动一周所形成的阴影区域即为接闪器的保护范围。R 根据不同的防雷类别分别选为30米、45米、60米。<br>b.在保护范围内并不是没有雷击,只是雷击能量较小,滚球半径R 越小,进入保护范围的雷击能量也越小,也就是说接闪器的防雷效果越好。<br>c.接闪器并非越高越好,超过60米的接闪器在技术上是没有多大意义的。<br>理论上任何良好接地的金属物体都可以作为接闪器,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接闪器的外形提出了要求,希望能与漂亮的现代建筑协调,出现了一些形状各异,五彩缤纷的接闪器,但其防雷原理并没有改变。<br><br><br>由于传统接闪器并没有消除雷击,而只是将雷电流引向自身,这样会带来地电位升高、侧击、雷电流电磁干扰等问题,虽然能采用其它技术手段解决,但人们总希望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产品,声称在进一步控制雷电方面取得了成果。<br><br>a.消雷器<br>消雷器是国内近年来有非常大影响的防雷产品。它是希望改变接闪器的材料和形状来产生电流综合雷云中的电荷,让雷云在消雷器的保护范围内无法建立起接闪所需的场强,以达到消雷的目的。由于消雷器所声称的效果完全满足了人们所希望的防雷效果,因此一段时间内消雷器风靡国内市场。后来国内许多专家提出异议,认为消雷器的原理在技术上无法实现,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提出了大量例证,市售消雷器并不能真正消雷。由于两派观点都有国内知名防雷专家支持,所以消雷器在国内防雷学术界引起极大的争论,遗憾的是最后这些争论发展到超出了学术范畴,认为是专家的道德问题,有的居然提到了伪科学问题。结果谁也没被说服,争论最后以行政命令禁用消雷器而告终。在消雷器的繁荣时期,许多厂家也提供与消雷器相似原理的接闪器,名目繁多,有导体消雷器、半导体消雷器、大幅度降低接闪电流的特殊避雷针等。在各部发文禁用消雷器后,这些产品也销声匿迹,或改头换面。<br>b.特殊避雷针<br>还有一些避雷针承认自己接闪雷电,但其保护范围特别大,而且不会因为加装了避雷针而增大雷击概率。这一类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不大,没多少人去深究其技术原理的可行性。但在标准中规定任何接闪器都只能按滚球法校核保护范围。<br>c.引下线<br>一些厂家不在接闪器上作文章,却在引下线上采取措施,他们认为接闪器接闪时大量的雷电流通过引下线入地,会在周围的导体中产生感应雷,因此推出有屏蔽作用的引下线。必须指出:感应雷主要是由雷云的静电感应引起的,只屏蔽引下线作用并不大,而是要加强所有导线的屏蔽效果,才能削弱感应雷。<br><br>其实,在国标《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对金属引下线的规定就已采取了降低引下线电磁干扰的措施,如多根引下线的分流作用,均匀对称的布置在建筑物四周可相互抵消内部电磁场,利用建筑物的钢筋框架这个很好的屏蔽笼(法拉第笼)接闪引下雷电流等。因此,普通金属引下线的方法在技术经济上都是可行的。<br><br><br>2.低压电源避雷器<br>原邮电部的分析统计表明:通信站80%的雷击事故是由雷电波侵入电源线造成。因此,低压交流避雷器发展非常迅速,而以MOV材料为主的避雷器在市场上占有统治地位。MOV避雷器的生产厂家众多,其产品的差别主要表现在:<br>a.通流容量<br>通流容量是避雷器所能耐受的最大雷电流(8×20`μs)。信息产业部标准《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YD5078-98)对电源避雷器的通流容量做出了规定,首级避雷器大于20千安。不过目前市场上避雷器通流容量有越做越大的趋势,通流容量大避雷器不容易被雷击损坏,耐受小雷电流冲击的次数增加,残压也略有降低,采取冗余并联技术的避雷器还提高了保护能力的可*性。但是避雷器的损坏并不都是由于雷击造成。<br>目前,有人提出检测避雷器应采用10X350微秒电流波,其理由是IEC1024和IEC1312等标准在描述雷电波时采用了10X350微秒波。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因为在IEC1312中对避雷器进行匹配计算时仍然采用8X20微秒电流波,在IEC1643《低压配电系统保护设备(SPD)——选用原理》中也采用8X20微秒波来作为检测避雷器(SPD)的主要电流波形。因此,不能说用8X20微秒波检测避雷器的通流容量是过时的,也不能说用8X20微秒波检测避雷器的通流容量就不符合国际标准。<br>b.保护电路<br>MOV避雷器的失效有短路和开路两种形式,强大的雷电流可能将避雷器击坏,形成开路故障,这时避雷器模块的外形往往会被破坏。避雷器也可能因时间长材料老化而动作电压下降,当动作电压下降到低于线路工作电压的水平时,避雷器通过交流电流增加,避雷器发热,最终会破坏MOV器件的非线性特性,导致避雷器部分短路烧毁。电源线路故障造成的工作电压升高也可能产生类似情况。<br>避雷器的开路故障不影响电源供电,要检查动作电压才能发现,因此避雷器需定期检查。<br>避雷器的短路故障影响电源供电,发热严重时会烧毁导线,需要保护报警电路来确保供电安全,过去主要是在避雷器模块上串联保险丝,但保险丝既要保证雷电流通过又要在短路电流出现时熔断,在技术上实现起来较困难,特别是避雷器模块多是部分短路,短路时流过的电流并不大,但持续电流足以使主要用于泄放脉冲电流的避雷器严重发热。后来出现的温度断开装置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设定装置的断开温度来检测避雷器的部分短路,一旦避雷器发热装置自动断开,并给出光、电、声地报警信号。<br><br><br>c.残压<br>信息产业部标准《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YD5078-98)对各级避雷器的残压做出了具体要求,应该说标准要求的指标是很容易达到的,MOV避雷器的残压是其动作电压的2.5—3.5倍。直接并联的单级避雷器其残压差别并不大,降低残压的措施是降低动作电压和增大避雷器通流容量,但动作电压太低由于电源不稳造成的避雷器损坏就会增加。国外一些产品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动作电压都很低,后来都大大提高了动作电压。<br>可以通过两级避雷器来降低残压,如图所示:<br><br>雷电波入侵时避雷器1放电,产生的残压为V1;流过避雷器1的电流为I1;<br>避雷器2放电的残压为V2,流过的电流为I2。这样就有:V2=V1-I2Z<br>显然避雷器2的残压低于避雷器1的残压。<br>有厂家提供两级防雷的避雷器,用于单相电源防雷,因单相供电的功率一般在5KW以下,线路电流不大,阻抗电感容易绕制。也有厂家提供三相的两级避雷器,因三相电源的功率可能很大,因此这种避雷器的体积大、价格高。<br>在标准中要求在电源线上多级加装避雷器,其实也能实现降低残压的效果,只不过是利用了导线的自感做各级避雷器间的隔离阻抗电感。<br>避雷器的残压只是避雷器的技术指标,真正加在设备上的过电压还要在残压的基础上加上避雷器与电源线、地线连接的两段导线电感产生的附加电压,因此正确的安装避雷器也是降低设备过电压的重要措施。<br><br>d其它功能<br>避雷器还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提供雷击计数器、监控接口和不同的安装方式。<br><br>3.通信线路避雷器<br>通信线路避雷器的技术要求较高,因为除了满足防雷技术要求外,还须保证传输指标符合要求。加上与通信线路相连的设备耐压很低,对防雷器件的残压要求严格,因此在选择防雷器件时较困难,目前常用的防雷器件的相关性能如下表所示:<br>参 数----- 放电管----- MOV ----TVS<br><br>电 容 -----很小 --------大---- 较小<br>残 压 ------高 ---------中 -----低<br>通流容量--- 大 ---------大 -----小<br>响应速度 ---慢 ---------快 ----很快<br><br>理想的通信线路防雷器件应是电容小、残压低、通流大、响应快。显然表中的器件都不理想,放电管几乎可以用于所有的通信频率,但其防雷能力较弱;MOV电容较大,只适用于音频传输,TVS耐雷电流的能力较弱只能起辅助保护作用。不同的防雷器件在电流波的冲击下其残压波形也不同,如图所示。根据残压波形的特点,可将避雷器分为开关型和限压型,也可以将两种复合在一起,扬长避短。<br>解决的方法是采用不同器件组合成两级避雷器,其原理图与电源的两级避雷器同。只是第一级用放电管,中间隔离阻抗用电阻或PTC,第二级用TVS,这样可以发挥各器件之所长。这种避雷器大约可到几十MHZ的频率。<br>更高频率的避雷器就主要是采用放电管了,如移动和寻呼的天馈线避雷器,否则很难满足传输要求。也有产品采用高通滤波器的原理,因雷电波的能量频谱集中在几千赫兹到几百千赫兹之间,相对于天线的频率很低,滤波器容易制作。<br>最简单的电路是在高频芯线上并联一个小磁芯电感,就可以构成高通滤波的避雷器。对于点频通信天线也可采用四分之一波长的短路线构成带通滤波器,防雷效果更好,但这两种方法都会将天馈线上传送的直流短路,其应用范围有限。<br><br>4.接地装置<br>接地是防雷的基础,标准规定的接地方法是采用金属型材铺设水平或垂直地极,在腐蚀强烈的地区可以采用镀锌和加大金属型材的截面积的方法抗腐,也可以采用非金属导体做地极,如石墨地极和硅酸盐水泥地极。更合理的方法是利用现代建筑的基础钢筋做地极,有事半功倍之效。<br>由于过去对防雷认识的局限性,片面强调降低接地电阻的重要性,导致一些厂家推出各种接地产品,声称能降低地电阻。如降阻剂、高分子地极、非金属地极等。<br>其实就防雷的角度讲,对接地电阻的认识已有变化,对地网的布置形式的要求较高,对阻值要求放松,在GB50057--94中只强调了各种建筑的地网形式,而没有阻值要求,这是由于在等电位原理的防雷理论中,地网只是一个总的电位基准点,并不是绝对的零电位点。要求地网形状是为了等电位的需要,而要求阻值就不符合逻辑了,当然在条件许可时,获得低的接地电阻总没有什么错。另外供电和通信对接地电阻有要求,那已超出防雷技术的范围。<br>接地电阻主要受土壤电阻率和地极与土壤接触电阻有关,在构成地网时与形状和地极数量也有关系,降阻剂和各种接地极无非是改善地极与土壤的接触电阻或接触面积。但土壤电阻率起决定作用,其它的都较易改变,如果土壤电阻率太高就只有工程浩大的换土或改良土壤的方法才能有效,其它方法都难以凑效。<br><br>防雷是一个老话题,但仍在不断发展中,应该说现在尚无万试万灵的产品。防雷技术还有许多待探索的东西,目前雷云起电的机理还不清楚,雷电感应的定量研究也很薄弱,因此防雷产品也在发展中,一些防雷产品所声称的新效果,需以科学的态度在实践中检验,在理论上发展完善。由于雷电本身是小概率事件,需要大量长期的统计分析才能得到有益的结果,这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br>
要保护电气和电子系统重要的是在电磁兼容性保护区内设置一套包容全部有源导线在内的完整的电位补偿系统。过压保护装置中放电器元件的物理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既有优点,亦有缺点,因此采用多和元件组合的保护电路运用得更为广泛。<br>近年来使用人员和保险公司要求在电气和电子设备中安装过压放电器和雷击电流放电器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其原因是由过电压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多,而一代接一代的电器和设备却越来越敏感。<br>根据这种市场需求,在过去七到十年间有许多公司加强了对过压保护的研究,因而有大量过压保护产品系列的问世。<br>但是能满足包括从具有当代技术水平的能传导10/350us脉冲电流的雷击电流放电器;用于二次配电的可插式过压放电器;电器电源保护装置直到电源滤波器所有技术要求的产品系列却是极为少见的。<br>同样这种产品系列应该包括用于所有电路,即除电源外,还应包括用于测量、控制、调节技术电路和电子数据处理传输电路以及适用于无线和有线通讯的放电器,以便客户使用。<br>简单而草率地把放电器装在各种线路中并不意味着最优的过压保护。只有正确安装才能使放电器达到预期效果。<br><br>电位补偿系统<br><br>放电器正常发挥效用的前提是将过压而引起的电流以最短的途径通过电位补偿系统接地。因此,建立一个合格的电位补偿系统至关重要。在安装电位补偿系统时,应使相互间必须进行信息交换的电路和电子设备与电位补偿系统的导线连接保持最短距离。<br>根据感应定理,电感量越大,瞬变电流在电路中产生的电压越高;U=L·di/dt<br>电感量主要和导线长度有关,而和导线截面关系不大,因此,应使导线尽可能地短。多条导线的并联连接可显著地降低电位补偿系统的电感量。为了将这两条付诸实践,理论上可以把应与电位补偿装置连在一起的所有电路和设备连在同一块金属板上。基于金属板的构想在补装电位补偿系统时可采用线状、星状或网状结构。设计新的设备时原则上应只采用网状电位补偿装置。<br><br>将有源线路引入电位补偿装置<br><br>瞬变电压或瞬变电流意味着其存在时间仅为微秒或毫微秒。<br>过压保护的基本原理是,在瞬态过电压存在的极短时间内,在被保护区域内的所有导电部件之间建立起一个等电位。这种导电部件也包括电路中的有源导线。人们需要响应速度快于微秒的元件,对于静电放电甚至快于毫微秒。这种元件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间隔内,将非常强大直到高达数倍于十千安的电流导出。在预期的雷击情况下按10/350us脉冲计算,电流高达50千安。通过完备的电位补偿装置,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等电位岛,这个等电位岛对于远处的电位差甚至可高达数十万伏。重要的是,在需要保护的区域内,所有导电部件都可认为具有接近相等或绝对相等的电位,因而不存在显著的电位差。<br><br>放电器的安装及其作用<br><br>过压放电器元件从响应特性来看,有软硬之分。<br>属于硬响应特性的放电元件有气体放电管和放电间隙型放电器,二者要么是基于斩弧技术(Arc-Chopping)的角型火花隙,要么是同轴放电火花隙。属于软响应特性的放电元件有压敏电阻和抑制二极管。所有这些元件的区别在于放电能力,响应特性以及残余电压。由于这些元件各有其优缺点,人们将其组合成特殊保护电路,以扬长避短。<br>闪电电流和闪电后续电流需要放电性能极强的放电器。为了将闪电电流通过电位补偿系统导入接地装置,建议使用根据斩弧技术带角型火花隙的雷击电流放电器。只有用它才能传导大于50千安的10/350us脉冲电流而且可以实现自动灭弧,这种产品的应用的额定电压可达400伏。此外这种放电器当短路电流达4千安时,不会引起额定电流为125安的保险丝熔断。<br>由于这些良好的参数的组合,使得在保护区域内安装的仪器和设备的不间断工作特性得以大大提高。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里不仅取决于幅值很高的电流可以进行处理,更重要的是脉冲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者必须同时考虑。因此,虽然角型火花隙也能够输导最高达100千安的电流,但以其脉冲形式为缩短的(8/80us)。这种脉冲是冲击电流脉冲,1992年10月以前作为开发雷击电流放电器的基础。<br>尽管雷击电流放电器放电能力很好,但总有其缺点:其剩余电压高达2.5至3.5千伏。因此,在整体安装雷击电流放电器时,应与其它的放电器组合使用。<br>为了将强电流从数据处理电路以及测量、控制和调节技术电路中传导出,可使用气体放电管,常规的气体放电管可以在试验脉冲8/20us情况下,将10千安的电流传导出。在这种信息线路中预期不会出现更为强大的放电电流,因为所接入导线的截面相对较小,通常也不再能承载较大的瞬态电流。<br>气体放电管的响应时间在毫微秒范围中段,虽已应用于电信设备数十年,却不光只有优点。<br>缺点之一是与时间相关的点火性能。上升时间长的瞬态电流使得保护电平会达到与气体放电器额定电压相应的水平。特别快的瞬态电流会在一点与点火特征曲线会合,此点的电压是气体放电管额定电压的十倍。另一个缺点是,电压大于12伏和电流大于100毫安时会产生电源后续电流,这种电源后续电流只有在预置保险丝熔断的情况下才能消除,其结果是电路中断。<br>压敏电阻其功能相当于很多与串联和并联在一起的双向抑制二极管。工作原理如同与电压相关的电阻。电压超过规定电压,压敏电阻可以导电;电压低于规定电压,压敏电阻则不导电。这样压敏电阻可起到很好电压限位作用。压敏电阻工作极为迅速,响应时间在毫微秒范围下段。<br>电源上常用的压敏电阻可输导极限可达40千安8/20us脉冲的电流。因而很适合做电源第二级放电器。但作为雷击电流放电器则不合适。国际电子技术委员会IEC 1024-1文献中记载,要处理脉冲为10/350us的电荷量,相当于8/20us脉冲情况下电荷量的200倍。Q(10/350)us=200×Q(8/20)us<br>从这条公式可以看出,不仅要注意放电电流的幅度,而且一定要注意脉冲形式,这是至关重要的。<br>压敏电阻的缺点是易老化和电容较高,老化是指压敏电阻内的二极管元件被击穿。由于大多数情况下pn-结过载时会造成短路,依其负载的频繁程度,压敏电阻开始吸引泄漏电流,泄漏电流会在敏感的测试电路中引起测量数据误差,同时,特别是在额定电压高的电路中,会造成强烈发热。<br>压敏电阻的电容高,使它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在信号传输线路中使用。电容和导线电感形成一个低通电路,会使信号极大地衰减。但频率大约在30千赫以下的衰减可以忽略不计。<br>抑制二极管的优点是可以把剩余电压限制到非常小的范围并能迅速作出反应。响应时间可达微微秒范围。抑制二极管用作过压保护缺点是吸收能量的能力太小。额定电压范围大于60伏时,使用抑制二极管只有在特别情况下才有意义。额定电压为230伏和110伏的电源不适宜使用抑制二极管。在这种情况下的放电能力,按8/20us脉冲计,只有几十安培。电流强度超过此数,抑制二极管会短路,这意味着保险丝熔断和电路断开。<br><br>根据过压保护的方案安装放电器<br><br>包含单个保护元件或者组合保护电路,又按安装技术条件而集成一体的组合件(导轨安装式、电源插座式、适配器)称作放电器。<br>几乎在所有情况下的过压保护,至少应分成两级。如电源,各个只包含一级保护的放电器,可安装在不同的位置,同一放电器中也可能包含多级保护。为了达到有效的过压保护,人们将需要保护的范围,按不同的电磁兼容性分区,这个保护范围,包括从闪电保护区0,过压保护区1至3,直到干扰电压保护区具有更高的序号。<br>设置电磁兼容性保护区0到3,是为了避免因高能耦合而损坏设备。而序号更高的电磁兼容性保护则为防止信息失真和信息丢失而设置的。保护区的序号越高,预期的干扰能量和干扰电压电平越低。需要保护的电气和电子设备安装在一个十分有效的保护圈内,这样的保护圈可以针对单个的电子设备,也可以是一个装有多个电子设备的空间,甚至一整栋楼,所有穿过通常具有空间屏蔽的保护圈的电线,在接到该保护圈的外围设备的同时接过压保护放电器。<br>放电器的选择取决于各个电路和参数。放电器的工作电压以安装在此电路中所有部件的额定电压为准,而要达到的剩余电压则根据安装在此电路中所有部件的耐压强度确定。耐压强度按1.2/50us脉冲测试。并联时,即在有源导线和地之间接上放电器时,则无需注意其额定电流,因为额定电流并不通过放电器。<br>电路装有串联放电器的情况下,必须注意其额定电流,在数据传输率很高的电路中,放器的衰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br>至于专门为数据传输电路而设计的放电器,生产厂家已考虑到其传输速率。为达到最优化的过压保护方案,用户不仅需要与电气和电子设备的规划人员,同时也要与建筑设计人员及时对话。正是在设计规划阶段,注意到电磁兼容性的基本原理,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并最有效地达到过压保护的目的。在此阶段,确定网状电位补偿系统的设置,并为空间屏蔽和电气及电子设备线路的布置奠定的基础。按电路参数而挑选出的放电器,就很容易确定其合适的安装位置了。<br>需特别注意的是,只有符合专业规定及标准的安装,才能使一个优秀而便于应用的过压保护方案成功地付诸实践。<br><br> <br><br>雷电的防护  [防雷知识] <br><br>雷电的防护可分为二方面:直击雷的防护;感应雷的防护。 <br><br>1、直击雷的防护--------- <br><br>主要依据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1312_1~3《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电子设备雷击导则》、《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等。目前,防避直击雷都是采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作为接闪器,然后通过良好的接地装置迅速而安全把它送回大地。 <br><br>2、感应雷的防护--------- <br><br>(1) 电源防雷 <br><br>根据机房建设的要求,配电系统电源防雷应采用三级防护,由于避雷器生产厂家的设计思想各不相同,相应其避雷器的性能特点也不尽一致。目前常用的德国DEHN、OBO避雷器,探讨一下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br><br>DEHN、OBO避雷器采用的是(B、C、D)三级防雷的方式。第一级保护(B级)常选用DEHNport、OBO LA系列的产品。一般安装在建筑物输入电源总配电室配电柜上,或楼内单位输入电源的主配电盘上。主要用于保护整幢建筑物用电设备或单位的主要用电设备。第二级保护(C级)通常选用DEHNguard、OBOV20-C、,响应时间小于25ns、允通电流40KA(8-20US),主要安装在机房配电柜上,保护机房内UPS机房空调、照明等用电设备。第三级保护主要安装于各个计算机设备的电源配线端,用于保护最终的设备。通常选用DEHN的rail230MF、OBO的SNS-D或EP220-D,允通电流可达6.5KA,残压为700V左右。 <br><br>(2)信号系统防雷 <br><br>与电源防雷一样,通讯网络的防雷主要采用通讯避雷器防雷。目前,计算机远程联网常采用的方式有电话线、专线、X.25、DDN和帧中继等,通讯网络设备主要为MODEM、DTU、路由器和远程中断控制器等。通常根据通讯线路的类型、通讯频带、线路电平等选择通讯避雷器,将通讯避雷器串联在通讯线路上。目前,使用较多的通讯避雷器有德国DEHN的BLITZDUCTOR 系列、UGKF系列、RJ45系列、和OBO的RJ11-V型、RJ11-TELE型、RJ45-ISDN、COAXB型等产品。 <br><br>(3)等电位连接 <br><br>等电位连接的目的,在于减小需要防雷的空间内各金属部件和各系统之间的电位差。 <br><br>防止雷电反击。将机房内的主机金属外壳,UPS及电池箱金属外壳、金属地板框架、金属门框架、设施管路、电缆桥架、铝合金窗的等电位连接,并以最短的线路连到最近的等电位连接带或其它已做了等电位连接的金属物上,且各导电物之间的尽量附加多次相互连接。 <br><br>(4)金属屏蔽及重复接地 <br><br>在做好以上措施基础上,还应采用有效屏蔽,重复接地等办法,避免架空导线直接进入建筑物楼内和机房设备,尽可能埋地缆进入,并用金属导管屏蔽,屏蔽金属管在进入建筑物或机房前重复接地,最大限度衰减从各种导线上引入雷电高电压。 <br><br>结束语--------- <br><br>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我们对复杂的雷电机理还在进一步深入了解研究,目前的防雷方案也许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难以完全有效地防止雷电的破坏。我们将继续不懈地研究和探讨,尽量将雷击可能造成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以 保障各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
欢迎光临中国音响设计网

0

主题

135

回帖

324

积分

初级会员

积分
324

专家勋章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xiexie

xiexie
点点滴滴的积累,才有长进!

0

主题

135

回帖

324

积分

初级会员

积分
324

专家勋章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xiexie

xiexie
点点滴滴的积累,才有长进!

0

主题

135

回帖

324

积分

初级会员

积分
324

专家勋章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谢谢老大!!

谢谢老大!!
点点滴滴的积累,才有长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超薄音响 稀客领航
请用微信扫一扫,关注音响设计网创始人直播

QQ|手机版|Archiver|XYCAD中国音响设计网 ( 京ICP备14030947号 )点击这里与XYCAD官方实时沟通

GMT+8, 2024-12-22 20:24 , Processed in 0.123581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