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想起当初对音响的兴趣, 说起来有些偶然:...
想起当初对音响的兴趣, 说起来有些偶然:90年的某天,在南宁朝阳路的一个旧书摊,喜欢听音乐的我买到一本打折香港出版的<音响技术>, 买它的原因现在想起来真的好笑:只因为这本<音响技术>里有一百多页的彩图,心里想挺值的,可当初根本什么都看不懂, 只觉得书里面的音响器材图片好看而已,不过渐渐的.......从这本书上知道了JBL、BOSE、TANNOY,就这样喜欢上了。<br>后来有事没事就经常跑上南宁(当时单位免费车坐),在南宁的少数几家Hi-Fi店蹭听过无数次。如人民路的民族商场(当时还没有对面的通银商场呢);民主路的先声音响;古城路的科发音响,在这些音响店里,让我真正地明白了什么是音场、定位、音色、动态、低频等Hi-Fi元素的概念,也了解到所谓的“美国声”,“ 英国声”,“日本声”, “法国声”( 呜呼!就是没有“中国声”),在重播音乐器材的背后,蕴涵着文化,凝聚着设计师对音乐的理解,也让我深深体会到音乐感染力的精髓所在... <br>
92年发烧热开始席卷全国,惠威喇叭在当时非常的出名,按书上的介绍,当时买了S1高音和S8低音,还有佳讯分频器,还买了一对空箱,组装了一对书架箱,功放用的是广东的胆石混合的声雅(型号忘了),CD是当初被称为“穷人的劳斯来斯”的CEC 891,这些成了我第一次的音响组合(看清楚了,是音响组合,而不是组合音响,组合音响如一套西装,CD/收音/扩音/卡座一体的)。 这套音响让我自己领略到了那美妙的音乐。<br>
说到音响发烧,不得不提一下我收藏的音响书刊。自从那本《音响技术》至今已收藏三百多本音响方面的的书刊了。《AV音响世界》 从92年的第1期到去年的第127 期,大概有收藏有二百多期.以前的文章不错,特喜欢庄志申. 田自文写的文章, 但现在的杂志枪手太多,有点急功近利, 发誓以后不再买;《HI-VI》日刊中文版,不错的一本日本音响书刊,93年开始收藏至今已有二十六本(这本书最令我有印象的是刊载了一位日本的大发烧友,为了使音响得到更纯净的电源而自己在家里装了一台发电机,发电机所输出的电力专供音响电源之用,真是佩服之极)。《音响技术》香港版 9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朝阳路买到的二手书刊,从此走上发烧不归路, 至今收藏有26本;还有如《影音名牌》日刊中文版 收藏3本(好象也就发行这三本,可惜其中一本被动植物检验所的阿东借走),绝版了;北京版的《高保真音响》 ,台湾版《PRIME AV新视听》;香港版的《HI--FI音响》;《CD圣经》收藏 2 本(80港元一本,心疼啊)。至于专业音响的书刊,不多。如《音响技术》(经常看到版主xycad的文章啊),从96年订阅至今(包括增刊),每期不落,从中学到很多舞台音响方面的知识;《电器沙龙》才有几本;《国际演艺科技》, 香港出版的专业杂志,主要讲述舞台音响/灯光/娱乐场所等方面的内容,收藏有16本。从这些杂志上发现了一帮对音响充满着追求的人们,发现知音的喜悦永远保留在我的脑海记忆之中。在这些杂志里,美国的JBL、MCINTOSH(麦景图)、日本的ACCUPHASE(金嗓子)、英国的Tannoy(天朗)、SPENDOR(思奔达)、Harbeth(雨后初晴,好诗意的名字)等名器无不弥漫着高贵的气息,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不过从字里行间的描述中自己做做白日梦也好;从杂志里也弄懂了什么是平衡传输、桥接、负反馈这些电子理论概念。也明白了什么是(DTS、THX、DOLBY(杜比)、AC-3等这些术语。就这样,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走上了漫长的发烧之路........ <br>
<br>93年, 因朋友的介绍,为当时的一家本地酒店设计并安装了大厅与包箱的音响器材。想起当时的这家酒店,生意真是红火,许多PL的陪酒MM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什么叫沟女:)。大厅的音响用的是美国的JBL MM33音箱;韩国的12路英桥调音台;美国的QSC1300功放;包房的点歌器还是机械式的,用的是SONY 455 LD机,还有SONY 的K33混响器与功放,当时晚上还在那兼职。这是我第一次与朋友做的工程,并得了一笔辛苦费, 当时别提心里多高兴了:玩音响真好啊,即能发烧, 还能挣钱, 爽!!!)。后来又陆续做了几个不大的工程,再后来开了一间音响公司…再再后来又认识了<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xycad.com......">http://www.xycad.com......</a>。<br><br>从大约95开始,家庭影院开始流行,许多音响店都在放着《真实的谎言》、《侏罗纪公园》、《绝岭雄风》之类的“进口大片”,看到那非常清晰的图像与真实的声音,非常的刺激。我也开始关注AV产品,记得有一期《音响世界》里有一篇文章介绍怎样玩家庭影院,一时让我心动不已,同时,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设计着自己的“AV房”,从功放、音响到摆位、布线等等....于是,把第一套器材低价转让后有了我第二套音响组合:SONY A2 LD机+DENON AVR-2000 AV功放,前置音箱与中置音箱是JBL 4208,环绕音箱与超低音箱是国产的欧琴,再加上一台国产的天韵 580卡拉OK机,这配置也让我享受了一回家庭影院与OK一番(有的读者注意到为什么没有买VCD呢?说实在话,我实在对VCD没有好感,本来已经80年代末期已经有LD 影碟机面世了,而且它的的图像清晰度能达到400线,声音信噪比能达到98dB以上,而94年面世的VCD影碟机只能达到250线左右,而声音方面更是不用说了。但是VCD虽然比不上LD,但在全国却卖得红火呢?这是因为LD虽然图像与声音都比VCD好,但在价格方面却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我记得91当时朋友的大哥买了一台先锋的LD差不多上万,到了95年最低也要2000多;更何况在在市面上软件方面寥寥无几,在我们本地好像只有一家在做出租LD软件这生意,每张LD影片租金10元,贵啊!而VCD虽然图像与声音方面比不上LD,但在价格方面却是非常符合中国的老百姓(谁让咱们国人穷呢),软件方面更是数不胜数...自然而然几乎每个家庭都拥有VCD了。<br>在这说说所谓“中国声”,的音响, 说实在话,俺不知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声”,中国人什么东西都是模仿别人的,如汽车,前几年我在南宁曾经见过一款似模似样的“大霸王”面包车,谁知走近一看,我靠,原来是国产一厂家仿造日本丰田的“大霸王”,还像模像样呢,但车子的质量与性能就不得而知了。音响也是如此,正如去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揭露所谓“丹麦货”的“香武仕”音响,在国外注册了一个牌子,装上轮船到公海转了一圈,就成了“拥有70年历史、具备了象征丹麦王国最高品牌嘉奖的皇家哥本哈根标志品牌”。哈哈,真是活见鬼了,其实它真正是出自广东省东莞的某个小地方而已。<br>再如一些市面上的假洋鬼子的产品,什么爱浪、CAV丽声、威莱、丽尊之流的,在音响发烧友眼里,统统都是烂货。爱浪好像有个广告:今天你爱浪了吗?(好恶心,你自己发浪就行了,别拉我与你一起浪)!但为什么他们的器材好卖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广告宣传得力(其实我还是挺佩服这类产品的销售方式和广告,它们的经营策略还是非常成功的,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它的专卖店, 特别是它的专卖店售货员, 死的都能吹成活的)。它的广告很深入人心(弄得许多的百姓一谈起音响不是爱浪就是CAV丽声之类的),他们的销售人员其实也是很优秀的,大老远见你好像有要看看的意思,就很热情的招呼你过去,那热乎劲给你不过去看看都觉得对不起他,当你进入他们产品的展示房间,就会先给你介绍一大堆看是很专业其实很无聊(对于我们HIFI发烧友来说)的理论,什么杜比技术、5.1声道、日本解码芯片……然后指着被剖开的机器里最大块的集成块自豪的告诉你:那是专业解码芯片!然后又指着三菱的M65831告诉你,专业卡拉OK处理器哦还会指着功放面板上特大的彩色显示屏,告诉你他们的设备多专业。最后还特地介绍了音箱的钢琴漆表面处理工艺(不得不承认,确实很漂亮,非常适合用来做家俱)。以上这些,足以让普通的用户心动了,加上试音的碟片都是超一流的清晰和动听,难怪不少人会买爱浪或CAV丽声了,因为一般的音质和漂亮气派的外观都已经满足了普通用户的各方面心愿了。<br>再说国产的专业舞台音响,如英国的调音台SOUNDCRAFT,中文名叫声艺,非常的有名气。没想到广州有一个厂家也注册了中文名叫声艺(英文名是SPIRIT)的商标,其实此声艺与彼声艺这二者两者根本没有任何一点关系!再如美国的C-MARK(西玛克)音响. C-MARK是美国C-MARK音响公司前些年在国外注册的一个英文商标,在国内的中文商标是”西玛克”,但在国内没有注册英文商标“ C-MARK”,所以给国内的不法商人抢注了“C-MARK”英文商标,造成了音响市场上的假洋鬼.害得的美国“C-MARK”这个牌子只能无可无可奈何的改为”CSP”…. 说实在的,我并不是看不起国产货,我也支持国产货,但是,不知道这些产品为什么要故弄玄虚!明明是国产,为什么要冒充进口货呢?<br>
<br>不好意思费话说了一大篇,口水也干了,哎,都快凌晨1点多了,暂且上床休息了,886………<br>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