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只有注册或登录才能下载更有用的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酷爱音乐的小高经常挂着随身听,一有空就听音乐,有时候睡觉时也听直到把电耗尽。可是最近,她感觉自己时不时耳鸣,甚至有时候听不见声音。来医院就诊时,她发现不少人和她有同样的状况,那就是因娱乐性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
听MP3最易听力受损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夏寅告诉记者,目前因娱乐性噪声引起的听力损伤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全世界新增噪声导致听力损伤的青少年高达500万。夏大夫在临床工作中就经常接诊这样的病例。
夏大夫介绍说,常见的娱乐性噪声来源于音乐播放器(随身听、MP3)、手机、KTV、蹦迪等,第一位就是MP3。MP3配置的耳塞式耳机与外耳道贴得很紧,声音进入外耳道后没有缓冲的余地,强大的声压集中地传递到薄薄的鼓膜上,引起听觉器官异常兴奋;感受声音传导的毛细胞长期在较大的刺激下,会发生萎缩或减少,使听力减退。音量越大,所听时间越长受损的毛细胞就越多。如果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会发生不可逆的听力下降。
有报道指出,高于90分贝的任何声音如果接触时间过长的话,即可引起某种程度的听力丧失。而MP3播放的最大音量大多超过100分贝,有的甚至高达120分贝,这个声音几乎等同于喷气式飞机起飞时的噪音。
不只是耳朵“受伤”
夏大夫介绍说,对于青少年而言,听力下降最大的伤害是影响语言发育,其次是造成智力发育迟缓。除了导致听觉系统损伤外,过高的立体声响会和噪音一样可引起心血管、神经、消化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胃液分泌减少、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
而长时间使用手机同样会发生类似于过度噪声刺激对听力的损伤,导致不可逆的听力下降。而且手机发射的电磁波可以辐射深达颅内4~6cm,引发如头痛、脑血供障碍、面部皮肤烧灼感以及耳部及耳周皮肤烧灼感等热反应,而且可以引起诸如睡眠方式的改变、血压升高、认知功能障碍等非热反应。
KTV、酒吧、迪厅里“震撼”的音乐,可以造成的噪声可达120分贝以上,可以导致出现耳鸣、耳聋、耳闷等症状,并出现重听,临床上称为“迪斯科重听”。此外,音量的急剧变化可以导致听觉器官的急性声损伤。动物试验已经证明,一定强度的冲击波负压确能使中耳和内耳发生机械性创伤,并伴有明显的听功能损害。
听力保护重在预防
夏大夫说,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失聪和听力损伤的事实档案》表明,至少有1/2的听力损伤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听力保护重在预防——
选择环境 尽量在安静环境下欣赏音乐。已有测试显示,在安静环境下大多数耳机的输出音效相差无几,一旦外界环境变得嘈杂,耳机的输出效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另外,由于运动时内耳血供不稳定,因此最好不要运动时听MP3或使用手机。
控制音量和时间 听MP3或使用手机时把音量调到40~50分贝,达到清晰的程度即可,不可超过最大音量的60%。此外,戴任何耳机,即使音量适宜,也不可持续时间过长,更不可戴着耳机睡眠。过分激烈的音乐,1小时左右应该休息一下,听一张CD的长度应休息15分钟。使用手机尽量缩短时间,建议每次使用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
选择耳塞 远离“蹦迪”、强烈摇滚打击音乐、爆竹、锣鼓等噪声环境,选择耳罩或海绵耳塞保护听力。
拉长距离 使用手机时,尽量将手机放在远离耳部的位置,减轻由于电磁波引发的副作用。
更换耳机 使用MP3时避免佩戴插入式耳机,尽量选择头戴式耳机。如果购买插入式耳机,最好购买高质量产品。
定时检查 包括对随身听质量特别是音质、音量的检查,以及个人听力的检测。如果出现头晕、耳痛、耳鸣、重听或耳聋以及出现身体不适、疲倦、心烦抑郁、失眠、消化紊乱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
|
|